
清心園啟用一年,已收到超過1300份骨灰撒土申請。(取自早報網視頻)
清心園對不同宗教信徒開放,園內不允許進行任何宗教儀式或燃燒香燭和祭品,也不准留下任何紀念物品,以保持園內清潔與清幽。受訪殯葬業者透露,自清心園啟用後,有關骨灰撒土的詢問顯著增加。
《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首個永久骨灰撒土設施清心園啟用一年,截至本月4日,國家環境局已收到超過1300份骨灰撒土申請,相當於平均每天有4名逝者的骨灰撒在園內。
設在蔡厝港墳場內的清心園(Garden of Peace)去年5月17日投入運作,由國家環境局管理,骨灰撒土費用為320新元。
受訪殯葬業者透露,自清心園啟用後,有關骨灰撒土的詢問顯著增加。
鄭海船生命禮儀負責人鄭海船指出,在公司所承辦的葬禮當中,約有半數是家屬選擇讓故人葬在清心園,但他也說,一些家屬較難接受,骨灰還得磨成粉狀,才適合撒在清心園。
李潮興壽板店老闆李魁明說,剛開始很多人無法接受,也不清楚骨灰撒土的程序,但現在他們承辦的葬禮當中,約有兩成是家屬主動要求讓故人葬在清心園。「一些年輕人也會帶老一輩的親人去清心園參觀,讓他們做好心理準備。」
乃德(Nylect)集團創辦人沈喜洲去年6月驟然病逝,遺孀蔡雅歲(69歲)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由於子女宗教信仰不同,為免對後代造成不便,她決定把丈夫的骨灰撒在清心園。
每當思念亡夫,蔡雅歲就會到清心園走走。對她而言,懷念的是至親的精神,並不一定要留著骨灰。
兒子沈鴻彬(42歲)說:「父母經常行善,提醒我們回饋社會,如今父親的骨灰也回歸大地。」
比起傳統的海葬,信奉基督教的李葉輝(84歲)在參觀清心園後,決定死後把骨灰撒在那裡。「最近出席了很多喪禮,現在看開了,不會迷信或避忌。」
李葉輝說,以前人們思想比較保守,生活環境也較落後,對身後事沒那麼多要求。
「但現在時代不同了,把骨灰撒在土裡,還可以種花種樹,讓人家欣賞。」
不願透露全名的雲女士(73歲)上周首次到清心園為已故親人撒骨灰,卻發現要把骨灰撒在「類似溝渠的鐵架」上,對撒土區的設計感到不解。
環境局受詢時解釋,這個「鐵架」其實是支撐卵石的鋼格柵板,柵板底下的土壤鋪了天然花崗岩碎石,有助於排出土壤中的水分。
撒土區的自動洒水器也會每天定時啟動,水流會帶著殘留在柵板和卵石上的骨灰流入土壤,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
清心園對不同宗教信徒開放,園內不允許進行任何宗教儀式或燃燒香燭和祭品,也不准留下任何紀念物品,以保持園內清潔與清幽。
靜心園工程延誤 預計最遲後年竣工
新加坡第二個骨灰撒土設施——設在萬禮火化場與骨灰甕安置所內的靜心園(Garden of Serenity),原定今年投入運作,卻因前任承包商陷入財務困境,申請清盤,導致工程延誤。
環境局透露,當局已委任新的承包商完成剩餘工程。隨著建築工程逐步恢復,靜心園預計最遲在2024年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