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節路的公共場所自2019年劃出禁菸區後,菸民就只能站在特定吸菸區內抽菸。
計劃實行初期,執法人員相當嚴苛,會時刻提醒菸民必須注意自己的站姿,不能踏出屬於禁菸範圍的黃色格子,否則可能會被罰款。
如今幾年過去了,環境局上周又宣布將擴大烏節路禁菸區範圍,涵蓋索美塞(Somerset)地鐵站的其中一個出口處,當局也將從今年4月起對違例者正式採取執法行動。看來,該計劃應該是取得良好成效,至少紅螞蟻這兩年走在烏節路上,不再突然會聞到二手菸味。

環境局宣布擴大烏節路禁菸區範圍,涵蓋索美塞地鐵站的其中一個出口處。(聯合早報)鄰里咖啡店禁菸後仍煙味飄飄
然而另一邊廂,在新加坡人聚集的鄰里咖啡店內,二手菸問題依然招人厭煩。
其實新加坡環境局自2006年起,就禁止公眾在咖啡店內吸菸,除非是在指定吸菸區內。
當局也從2017年6月30日起,不再接受全國任何餐飲店設立新吸菸角落的申請。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當局也凡是留有一條後路。
「臨時(makeshift)吸菸區並沒被禁止,只要這些吸菸區不是在吸菸條規下的禁菸場所。」
環境局也補充說,為限制二手菸對非吸菸者造成的影響,吸菸區一般設立在戶外用餐區的外圍部分(peripheral sections),並且僅限於占據這些空間的兩成面積。

新加坡一些咖啡店設有臨時吸菸區。(海峽時報)
本地媒體日前走訪了幾家咖啡店時發現,幾乎所有咖啡店都設有臨時吸菸區,有些設在遮蔽人行道附近,多數以桌椅和長凳標示出吸菸區範圍,看起來很隨意。
在用餐繁忙時段,可以看到有許多人站在吸菸區吞雲吐霧。即使店裡食客稀少,也偶爾能看到有菸民在區內吸菸。
二手菸從臨時吸菸區飄來,難免會影響一些食客的用餐體驗。
一名公眾說,她在宏茂橋一家咖啡店的露天用餐區吃飯時,就經常聞到令她感到難受的味道。
「當我和孩子們在享用美食時,(煙味)會讓人感到不愉快。」

當局並不禁止臨時吸菸區的設置,只要這些吸菸區不是在吸菸條規下的禁菸場所。(新明日報)
幾年前,這名公眾還幾乎曾與一名菸民發生口角。她說:
「他開始在靠近我們的地方吸菸時,我感到很生氣,馬上很堅定地請他離開,或到遠一點的地方吸菸。」
「他本來不肯讓步,直到其中一名攤主指著禁止吸菸告示,指示他到其他菸民所在的地方抽菸。」
也有食客曾遇過類似菸民,認為這些人缺乏公德心。
「有很多地方可以讓一個人抽菸,只要別在咖啡店旁的地區這麼做就行了,否則會對那些想好好吃個飯,卻得忍受吸入二手菸的不適的公眾很不公平。」
看到這裡,紅螞蟻突然有些能理解為什麼獅城遊客在香港大排檔,會公然投訴食客吸菸。畢竟新加坡法律對非菸民還是比較友善的,這兩年非菸民也開始習慣了比較「清新」的戶外空氣。
除了咖啡店,一些菸民也坦承會在有蓋走道下吸菸,殊不知在新加坡這麼做是犯法的。
一名菸民告訴《海峽時報》,他和朋友們坐在走道下滿足菸癮,是為了避免被當局的執法人員逮捕。他認為,「只要我們在公共場所抽菸,他們就不能向我們開罰單」。

有菸民說,選擇在有蓋走道下抽菸,是為了避免被當局的執法人員逮捕。(海峽時報)遍地菸蒂煙盒和垃圾
與此同時,臨時吸菸區帶來的垃圾問題,也被指有礙觀瞻。
有菸民說,他向來都會把菸頭處理好後才丟進垃圾桶,以免造成火災隱患。但他發現,一些臨時吸菸區會出現遍地垃圾的景象,不僅僅丟滿菸蒂、煙盒還有垃圾等。
「雖然清潔工隔天會來清理,但也不能視為理所當然,如果不小心起火就麻煩了。人們應(在抽菸後)主動清理垃圾。」
幾年前的數據顯示,吸菸導致的垃圾問題嚴重污染環境。2018年,在新加坡舉辦的海岸清潔國際活動,共發現2萬零915個菸頭。
臨時吸菸區在製造二手菸和製造垃圾這兩大方面,讓一些公眾難掩不滿。

實里達下段蓄水池公園是本地其中一個無煙公園。(海峽時報檔案照片)
近年來,政府不斷擴大新加坡的禁菸範圍,除了烏節路一帶,從2022年7月起,新加坡有更多海灘和公園等,也被納入禁菸區。
然而,吸菸者和非吸菸者對立的問題,並不是單靠設下更多禁區就能解決的。
吸菸者要滿足菸癮無可厚非,他們無法控制二手菸被風吹向哪處也無可厚非,但至少吸菸者要有一個清楚的認知:並非所有人都不介意聞你的二手菸,戶外區域也不儘是吸菸天堂。
規則的存在,本來就是為了給社區帶來和睦,讓習性各異的人能在共享空間內生活。
如果增設了臨時吸菸區,吸菸者依然我行我素,想在哪裡吸菸就在哪裡吞雲吐霧,自然會讓一些難忍煙味的居民的發飆神經線「一觸即發」,屆時免不了口角紛爭,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