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和韓國都面對生育率低迷的問題,但在育兒的課題上,兩國之間還有一個共同點:
更多男性願意當全職奶爸(stay-at-home dads),待在家裡照顧孩子。
韓國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有約1萬6000名男性以育兒為由,申報自己沒有賺取收入,這不僅是1999年有記錄以來的新高,也比2022年的約1萬2000人增加37.4%。
當局進一步分析,韓國全職奶爸的人口過去幾年穩健增長,從2013年的6000人、增至2019年的9000人,再上升至2021年的1萬3000人。
若按年齡層來看,2021年的全職奶爸人數中,有超過一半或約8400人年齡超過40歲,其次為30多歲的男性,占比為28.8%或約4600人。
新加坡人力部2021年發布的勞動力數據也發現,本地有1萬4100名男性沒工作或沒在找工作,原因同樣是「家庭職責」,相比2011年的6700人增加超過一倍。
人力部也曾揭露,本地全職奶爸從2007年的約700人,增至2017年的1500人。
不論是參考哪一組數據,新韓的全職奶爸人數呈上升的趨勢,而這個現象其實也與結婚率和生育率下滑息息相關。
雙薪家庭普及、更多女性選擇不婚專注於在職場打拚,加上老齡化等社會問題,代表越來越少女性可以全職承擔顧家的責任。

雙薪家庭普及,意味著越來越少女性可以全職承擔顧家的責任。(聯合早報)
疫後居家辦公成為新常態,應該也會有更多男性獲得靈活工作安排,因而有更多在家照顧孩子的機會。
不想靠祖父母、妻子有更好「錢」途
有哪些原因促使新加坡男性打破常規,當一名全職的居家爸爸?
兩年前,本地非營利組織「好爸爸中心」時任首席執行長陳轟讓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說,隨著更多男性選擇當全職奶爸,一些人是因妻子的工作有更優厚的待遇,或他們因家中育有特需情況的小孩,必須全心全意照顧他/她。
他說:
「隨著社會推動性別平等,並關注女性的發展,一些男性對於放棄工作來專注於家庭的安排,已更能夠坦然面對,尤其當另一半能為家庭帶來所需的收入。」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也在2020年發表一篇報告,訪問21名全職奶爸以及其中部分案例的另一半,了解他們對於父親在家履行育兒職責的看法。
報告收集到這些爸爸的反饋後,整理出下列他們當全職奶爸的理由:
出於家庭需要,不是為了想把育兒當成生活中的首要職責;
遲遲找不到工作,或另一半的工資比他們高;
相信為人父母者應承擔照顧孩子的重責,才能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及個人發展,而不是依靠孩子的祖父母、託兒所或幫傭。

專家表示,隨著社會推動性別平等,並關注女性的發展,一些男性對於放棄工作來專注於家庭的安排,已更能夠坦然面對。(海峽時報)
報告也發現,在家照顧小孩的爸爸,久而久之也能形成自己的一套育兒理念。另外,父親若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將對孩子帶來積極影響,幫助他們建立信心。
與此同時,爸爸們也逐漸能靠自己,不再那麼需要另一半的指導,減少對她們的依賴。
有趣的是,報告發現還是有很多全職奶爸,在言行舉止上依舊擺脫不了男性主導的特徵。
例如,他們會將自己的育兒職責視為「保護者」(protector)或「提供者」(provider);他們也會把打掃或洗衣等日常家務活兒,留給幫傭、媽媽或岳母去做。

研究顯示,很多全職奶爸在言行舉止上,依舊擺脫不了男性主導的特徵。(聯合早報)奶爸吐苦水:醫生只向我妻子交代孩子病況
看來,本地全職奶爸似乎更清楚自己的崗位,某程度上也不排斥與妻子的身份對調。
然而,這些父親在社會上畢竟還是占少數。很多時候,他們還是會遭到外界投以異樣的眼光,質疑他們能否勝任育兒的工作。
綜合上述報告及其他媒體整理的案例,一些全職奶爸一般會面對的問題包括:
來自岳父岳母的嘲諷,指他們浪費自身的潛力、靠妻子過活;
缺乏僱主和同事的支持,有受訪者坦言,當他向上司告知自己將成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對方竟「嫌他麻煩」;
被視為「缺乏男子氣概」。這類標籤或影響他們對家庭的感情,浮現羞恥和焦慮等情緒;
有全職奶爸在家待了一陣子後,有意重返職場,卻在找工作時遇到阻礙。這也是不少想出外工作的家庭主婦會面對的挑戰。

(海峽時報)
一名全職奶爸日前投函《海峽時報》,分享個人經歷。
他認為,這個群體最常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更好地理解別人的看法。
「雖然有更多爸爸在育兒過程中承擔更大的責任,如獨自接小孩上下課、到公園及購物商場等,社會大眾普遍還是認定母親的角色更關鍵。」
他舉例說,某次他和妻子帶兒子去看醫生,豈料醫生全程只對著他的妻子說話,向她交代小朋友的病況,一眼都沒看向他和兒子,仿佛他們父子倆不在問診室里。
結果,他在問診結束後按耐不住,告訴醫生自己和妻子其實平分照顧孩子的責任,甚至大部分時間,他才是待在家裡看孩子的那一個。
他說:
「那名醫生也許不是故意的,但這起事件徹底反映出,社會對於母親是家中主要照顧者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
他最後問道,
假如這類育兒的刻板印象持續存在,那是否意味著在本地社會裡,照顧孩子的大部分責任還是應該落在女性身上?

全職奶爸是否應享有更多的援助?(海峽時報)
追根究底,社會上還是存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概念,儘管這樣的想法隨著時代變遷已不再亘古不變。
延伸思考,全職奶爸應獲得哪些援助,也值得深究。
今年起,本地在職父親的陪產假從兩周增至四周。假如母親產假結束後重回職場,父親則繼續待在家裡顧小孩,是否能有多一些補貼,來減輕這個家庭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