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從一片泥濘的水塘,到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從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到創新發展的標杆,它的變化和成就令人矚目。這個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東部,占地278平方公里的區域,自1994年2月被國務院批准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來,已經吸引了1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集聚了2489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並培育了17家科創板上市公司。

圖源:FACEBOOK
園區的蝶變之路始於1994年2月,當時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了《關於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這個合作項目不僅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重要合作,更是蘇州工業園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國際合作的成功範例的起點。
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離不開兩大「遠見」
30年的發展,離不開蘇州改革開放「三大法寶」之一的「園區經驗」——借鑑、創新、圓融、共贏,更離不開這片熱土上形成的「園區精神」——改革創新、開放包容、敢為人先、追求卓越。

圖源:CNA
據蘇州市科技局公示的2023年度擬入庫獨角獸培育和瞪羚企業名單顯示,全市獨角獸培育企業224家,其中,蘇州工業園區入選98家,占全市超四成;全市瞪羚企業876家,其中,蘇州工業園區入選223家,占全市四分之一。蘇州工業園區入選獨角獸培育企業和瞪羚企業數量均位列全市第一。
蘇州工業園區的第一個遠見,是把園區範圍擴大了兩倍多。這當然不意味著工業園區馬上要動用這麼多的土地,而是歸工業園區集中管理、統一規劃、滾動開發。按照雙方簽署的協議:經過十多年時間,投資約200億美元,建設一個70平方公里、60萬人口的具有當代國際先進科技水平、環境優美的現代化生態園林城區。
協議中的「70平方公里」牽涉到蘇州郊區和吳縣的5個鄉鎮的邊緣地區,按照正常邏輯,5個鄉鎮肯定會在70平方公里周圍各自搞一些低水平重複建設的項目群,勢必會拉低整體檔次、影響長遠發展。蘇州則提出,把這5個鄉鎮的200多平方公里一次性劃歸工業園區,統一規劃管理。

圖源:CNA
蘇州工業園區的第二個遠見,是嚴格遵守了新加坡的管理模式。新加坡的模式,在當時很多人看來是十分不合理的。建設之處,新加坡就花了3000多萬元編制工業園區總體規劃和各種詳細。新加坡提出,要讓園區達到百年不遇洪澇的防淹能力,整個園區70平方公里要填高70公分,即便是首期開發的8平方公里,光填土就得花30多億人民幣。新加坡依然堅持,要先投資幾億元建污水處理廠,並要求70平方公里內污水實現全部自然流暢。
這些在我們今天看來極為正常的事情,在當時人看來是極為不可思議的,光做規劃、土地平整、地下空間就幾十億上百億花出去了,而且這個錢並不都是新加坡出資,按照新方占比65%、中方占比35%的協議規定,每一筆投資蘇州都要拿出35%的份額。1993年,蘇州一年的財政收入才30億元,什麼事都沒幹,就壓上了全部身家,可見當時的中方政府承受了多大的壓力。
李光耀稱蘇州工業園區為「青出於藍」
蘇州工業園區高標準的總體發展規劃,「先規劃、後建設,先建地下、後建地上」的建設理念,「九通一平」的基礎設施,以及一系列的剛性約束機制,保證了發展建設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蘇州工業園區一經建設,其發展速度就如脫韁之馬,2003年園區經濟總量達到了開發之初蘇州全市的水平,等於10年再造一個新蘇州。

圖源:ST
在李光耀的主導下,焦慮的新加坡在全世界總共投資建設了170多個園區,蘇州工業園區只是其中之一,但蘇州工業園區可以說是最為成功的。
2009年,李光耀參加蘇州工業園區15周年慶祝活動的時候,用「青出於藍」四個字概括園區的發展成果。李光耀講到,「即使老師再好,學生不好也是不行;而在中國,學生比老師更好,新加坡把蘇州工業園區這個引擎點燃了,中國政府讓它們在積極運作。」
今天的蘇州工業園區,已經是蘇州、江蘇、甚至是全國發展的一個窗口。2024年,蘇州工業園區完成GDP3686億元、278平方公里產出,約為每平方公里產出GDP13.26億元——如果從單位產出比較則與上海浦東新區不相上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