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近日出現新一波冠病疫情,醫院急診室再次人滿為患。
一些病患因遲遲等不到床位,開始情緒激動地質問醫護人員,甚至「出口成髒」。

症狀輕微就別去急診室,要去急診室就別投訴等候時間太長。(海峽時報)
遺憾的是,經歷了三年多的疫情,同樣的情況每天仍在上演,許多醫護人員仍得不到病患及家屬的尊重。
根據一項本地調查,約三分之一的醫護人員每周至少會目睹或經歷一次騷擾事件。
早前在醫院辱罵護士,鬧得沸沸揚揚的「小仙女」韓菲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難怪衛生部要出台新框架,為醫護人員打造更安全的工作環境。

「不要虐待醫護人員」,這還需要提醒嗎?(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
昨天(12月13日)正式推出的這個勞資政框架,明確定義何謂「騷擾」和「粗暴行為」:
在實體或線上,通過言語或行為辱罵及威脅醫護人員,導致他們感到害怕或焦慮,無法如常執行工作,都會構成騷擾和暴力。
新框架預計最遲在明年中落實,屆時醫療機構將有權對施暴者採取行動:
發出口頭或書面警告
拒絕不合理要求
阻止施暴者的看護和訪客進入醫院
讓不必接受緊急護理的施暴者出院

這個年頭,連醫護人員也要學防身術。(海峽時報)
醫護人員若受到騷擾或粗暴對待,也可直接採取行動,或請醫院保安協助處理。
但人們常常忘了,保安其實也「自身難保」。
醫院保安每天處理二三十起騷擾事件
保安公司策安集團(Certis)有350名保安駐守在新加坡的40個醫療機構和設施,確保醫護人員、病患和訪客的安全。
他們的職責範圍包括:
監控閉路電視和警報系統
應對安全威脅和緊急突發事件
定時巡邏
管控人潮
管理停車場
護送病患
保安主管Sammy Lee接受《海峽時報》採訪時憶述,今年10月底,兩名保安同事為了阻止一名彪形大漢離開醫院急診室,分別被毆傷臉部和踢傷胯下。
「那名男子的情緒越來越激動,不但粗口謾罵,還威脅我們的保安同事。我立刻報警,再動員更多保安支援。一些護士也趕過來,大家試圖把男子制服在地。」

保安主管Sammy Lee在醫院保安控制室,目睹過不少同事遭病患騷擾。(海峽時報)
策安集團的數據顯示,旗下的保安平均每天須處理20至30起騷擾事件,自己成為受害者也在所難免。
在醫院擔任輔警的Muhammad Redhuan Azmi,就曾經差點拔槍對付施暴者。
「那名病患情緒不穩定,手持剪刀向我們逼近。還好幾名同事合力把他制服後戴上手銬,帶出病房。」
也有病患曾對他出言不遜,侮辱他的父母和宗教信仰。
「我當下憤怒極了,但還是要保持冷靜,沉著應對。不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也為了顧及公司的專業形象。」

輔警Muhammad Redhuan Azmi曾經差點拔槍對付手持剪刀的病患。(海峽時報)不爽就去投訴 別拿他人出氣
如今的社會就像個「壓力鍋」,醫護和保安等前線人員首當其衝地承受了民眾的負面情緒。
病患及家屬往往處於痛苦或不適之中,這當然可以理解,但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該辱罵前線人員,甚至對他們動粗。
紅螞蟻猜想,這些騷擾行為或許源於病患及家屬的緊繃情緒和過高的期望,以至於稍有不足之處就引發反彈。

醫護人員需要的是打氣,不是毆打。(路透社)
雖然醫護人員都受過培訓,具備同理心和同情心,但不意味著病患及家屬就有權把憤怒和煩躁情緒發泄在他們身上。
想要投訴,就訴諸正當渠道。
不過,如果是你有錯在先,還敢「惡人先告狀」,就算你去找衛生部或國會議員投訴,他們也會站在醫護人員那邊。
這可不是紅螞蟻瞎編的,而是衛生部長王乙康親口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