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土面積雖然不大,但現在已經成為了世界一流的科技中心,全球眾多跨國公司都爭先恐後在新加坡設立亞太區域總部,把這裡作為進軍亞洲新興市場的首選之地。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發表的數據顯示,全球排名前100位的科技公司中,有80家在新加坡設有分支機構,並且正在加大投資力度。
2017年,新加坡在彭博創新指數(Bloomberg Innovatin Index)中排名世界第六,領先於日本、美國以及中國(第21位)。
教授簡介

Alex CAPRI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商業分析與運營管理系高級訪問學者
前畢馬威國際貿易與關稅(美國西南區)執行董事
研究領域:國際貿易協定、非關稅壁壘、技術與亞洲貿易促進等
房地產諮詢公司仲量聯行(Jones Lang LaSalle)的一項研究表明,新加坡已經成為了中國科技巨頭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海外投資的首選目的地。
而谷歌、亞馬遜和Facebook等科技巨頭,也在新加坡擁有規模完善的區域業務中心。
與此同時,中美貿易戰也間接地提升了新加坡的吸引力。
在中美你來我往的關稅之戰背景下,兩國間有大批量貿易往來的企業,無一不在尋找規避關稅的渠道。
對此,最合理的舉措是將首當其衝的組裝和生產業務搬離中美兩國,轉移到更安全的商業生態集群中。
而新加坡憑藉極具前瞻性的經濟政策,成為了一個理想之地。

新加坡能成為區域性的創新中心和樞紐,吸引全球企業進駐,主要依託五大關鍵優勢。
透明開放、連接全球
新加坡地理位置優越,坐落於亞洲的核心地帶,且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能夠通達全球,連接中西。
以仲量聯行的研究為例,中國城市與新加坡的聯繫最為密切,其次是紐約和雪梨。
憑藉透明、高度法制的機構,深受跨國企業、非政府組織和他國政府的信任的領導政策,新加坡完美融入了全球商業價值鏈之中。
加之新加坡政府機構對開源、互利、公私合作的堅持,這已經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此外,新加坡的決策群體還經常邀請外國公司參與問題解決和能力培養方面的實踐。
自由貿易協定(FTA)
新加坡擁有500多萬人口,市場規模雖小,卻簽署了22個雙邊及區域性自由貿易協定。
最近簽署的兩項大型自由貿易協定包括「歐盟 - 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EUSFTA)以及「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這兩項協定對於促進數字貿易和平台經濟方面均訂下了高標準。
這些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新加坡企業打開全球主要市場的大門。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之下,這一優勢更加引人注目。
這些自由貿易協定的存在,能夠吸引區域的價值鏈遷移至新加坡,亦可以讓價值鏈上下游的眾多公司,受益於新加坡健全的供應商網絡和眾多戰略合作夥伴及服務提供商。
數字貿易和數據友好
中國於2017年推出的《網絡安全法》,要求外國公司必須將數據存儲在中國本地的伺服器。這意味著,有關部門能夠實現對各公司的數據訪問。
與之相比,新加坡沒有施加此類限制。
雖然東協內部的部分國家也正在為跨境數據流動設置阻礙,新加坡卻作為東協方面的主要推動者,完成了《東協 - 澳大利亞數字貿易框架倡議》(ASEAN-Australia Digital Trade Frameworks Initiative)的簽署——該倡議旨在為電子商務、數字貨幣、智慧財產權保護及數據管理等領域制定正式的法律框架和標準。
新加坡目前的互聯貿易平台(National Trade Platform)將進口商、出口商、銀行、物流公司、海關、貨運代理商和其他利益相關方緊密連接在一起,為一個透明、開源的商業互聯環境提供了世界級的範例。
人力資本和專業人才
新加坡政府正致力於將勞動人口轉變為精通技術的專業人才。
目前,政府已經向「2020年科研、創新和企業計劃」(RIE)撥款190億美元,用以促進先進位造和工程行業、數字經濟和服務、健康和生物醫學及城市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領域的研發和突破。
新加坡在這一方面的努力,還包括構建完善的協作網絡,將當地一流大學、大型跨國企業與由創業公司、孵化器和風投公司組成的生態圈聯繫起來。
再加上世界頂級的諮詢、法律、會計和IT公司等一系列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蓬勃發展的新加坡商業社區由此形成。
地緣政治避風港
比起中美貿易戰的陰雲,國際政治中更大的風險在於兩國之間日益激烈的地緣政治競爭。
隨著美國加大力度遏制中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的發展,美國及國外科技公司將面臨新的制約。
例如,與美方「黑名單」上的實體合作,可能會導致公司的業務受限,面對更嚴格的出口管制、技術限制和制裁。所有的這些,都會嚴重損害公司的日常供應鏈活動。
因此,跨國公司將不得不採取圍欄策略,應對相關國家的安全法規和制裁條例。在這一方面,新加坡已經建立了基於西方規則框架的出口管制和許可協議框架,非常適合有此類需求的外國公司。
文章英文版原載於福布斯Forbes,原題為5 Reasons Why The World's Tech Firms Are Moving To Singapore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翻譯:楊嘉銘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