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CEO庫克(右一)在新加坡烏節路的蘋果旗艦店與小顧客們互動。(庫克推特)
蘋果公司掌門人庫克到訪新加坡,在接受本地採訪時說,在母語之外,孩子若要學習第二語言,電腦編碼是不二選擇,因為那是未來的國際通用語言。

蘋果CEO庫克。(海峽時報)
庫克的觀點,乍聽之下很有道理,但是進一步推敲,卻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首先,電腦編碼是不是語言,可能還是有爭議的。
今天早上聽廣播也有相關的討論。很同意其中的一個觀點,就是電腦編碼跟人類語言一樣,雖然都是溝通工具,但是前者是人跟機器溝通的工具,後者卻是人跟人之間溝通的工具。
孩子掌握了這個新工具,在未來時代當然會很有用,但是它並不能取代另一種人類的語言。也就是說,不能把電腦語言跟第二語文相提並論。
第二,新加坡多元種族、宗教的環境,是我們推行雙語教育的重要背景。忽視了這個背景,而簡單地把電腦語言等同另一種語言,肯定要造成不必要的誤解,而影響了雙語教育的推行。
在這個層面,就必須明確地表明電腦語言不等同於人類的語言,而只是一門技術性的知識。學校可以如同教導科學、歷史那樣把它當一門學科,但是絕對不能取代第二語文的地位。
教育部現在已經在小學鼓勵學生學習電腦編碼,這是有遠見的做法,因為可以預見,智能科技在未來將越來越成為生活里的一部分,如果掌握了相關的知識,當然會有很大的效益。

2020年起,新加坡所有四年級至六年級的小學生都必須在學校參與長達10小時的編碼增益課程,培養計算思維能力。圖為萊佛士女子小學的學生學習運用編碼工具操作機器球。(聯合早報)
但是,就跟其他的科技一樣,絕大多數的人只需要懂得如何使用就夠了,而不是人人都必須知道技術背後的知識。就像現在幾乎人手一機,但如何編寫智慧型手機的應用技術,並不是人人都要懂得的知識。
在我看來,與其把電腦編碼視為一種語言,不如把它當做一門數學課程。因為那是一種運用邏輯的電腦指令,跟表情達意的語言根本風馬牛不相及。把它形容為「語言」,只是一種方便,但是庫克不清楚本地的政治文化環境,輕率地表示要用它來取代第二語言,就非常不智了。
無論科技再怎麼發展,都無法取代人類利用語言溝通的需要。
語言除了是溝通的工具,更是一種人類的「行為」,說與不說、怎麼說,背後都充滿了複雜的文化因素;若是夸文化的不同語言之間的溝通,就更加複雜化了。
最近本地輿論出現了對於單語化現象的擔憂,因為年輕一代的雙語能力,相比其他國家的優勢不再明顯。庫克的「雙語論」,只會引起更多不必要的認知混亂,教育部或許有必要出來表態,以正視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