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美菲停止了《美菲軍事基地協定》,菲律賓收回了原先由美國駐紮的蘇比克灣和克拉克空軍基地。根據當年的協定,美國一共租用了菲律賓國內的23處基地,並且他們擁有在這些基地內的法外治權。當時全球處在冷戰的氣氛中,美國非常需要菲律賓來作為震懾東協國家中的共c勢力的基地。作為回報,美國向菲律賓提供了豐厚的租金和的軍事、經濟援助。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進,菲律賓開始爆發出一些民族主義運動,一些學生和社會團體開始舉行了一系列反美的示威活動,畢竟法外治權之類的這些東西實在有些「喪權辱國」。菲律賓政府在新的協定中將基地費用大幅提升,以此來逼退美國。當時已經是1991年,我們知道,冷戰已經進入尾聲,蘇聯解體在即,菲律賓作為軍事基地的意義已經大大縮減,美國也不願再繳納高額的租金了,便同意停止協定,退出了菲律賓。

但是,這一邊菲律賓剛剛迫不及待地送走了美國人,那一邊新加坡的李光耀政府卻立刻迫不及待地將美國人迎接到了新加坡,他們願意為美國提供軍事基地,收費合理,沒有民族主義者的抗議。
作為一位相當精明的政治家,李光耀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簡單來說,李光耀下這步棋是為了「狐假虎威」。李光耀一直都認為,新加坡所處的是一個動盪的地區,鄰國(尤其是馬來西亞)從一開始就對新加坡虎視眈眈充滿敵意,他們掌握了新加坡日常生活所必須的重大資源,比如淡水,可以在關鍵時刻威脅新加坡的生存。

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李光耀自然不會把新加坡的安危寄托在聯合國安理會或者鄰居的道德水準上,他認為「新加坡最為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武裝,一個可以阻嚇侵略者的武裝,以保護國家的主權。」(《李光耀觀天下》p.139)為此,李光耀每年都將其國內生產總值的5%-6%投入到新加坡的國防方面,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2.6%(中國的是1.3%左右)。
有了美國的進入,新加坡不僅可以在一些領域與美國達成某種形式的同盟關係,還可以利用美軍來為自己的安全提供保障,這無疑會大大降低新加坡在安全方面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