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錯誤,憑什麼要建築業來買單?
4月20日,又是一夜失眠,不是身體的疼痛不適,是因為得到一則消息。MOM和BCA聯合發表通知讓所有建築業的WP工人和SP准證持有者從20日開始居家(居住地)隔離14天,直到5月4日為止。
我們都知道這是為了防止病毒在整個社區的傳播,基於建築業客工感染屢創新高,又一個不得不做的舉措。
但對於建築業從業者來看,這是對建築行業赤裸裸的「歧視」,憑什麼只有建築業的勞工和SP就必須居家隔離,其他行業的?
建築業外勞群體龐大
據新聞報道,新加坡非居民人口168萬人,其中WP工作準證持有者有69萬人,家屬准證持有者接近29萬人,女傭有大概25萬人。
其中建築業外勞有32萬人,也就是還有其他行業的WP外勞37萬人,分布在製造業、油氣、海事業和服務業等。別忘了,海事業和製造業也有十幾二十萬人住在客工集中營宿舍呢。
政府的政策似乎總是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才基於「科學數據」而採取行動,而沒有勇氣去防範未來,未雨綢繆。眾所周知,新加坡的疫情經歷了兩個階段。

新加坡疫情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
從1月23日開始,新加坡迅速採取行動,檢測從武漢飛來的旅客,加大邊境管控,到2月底疫情基本可控。
年前回國過年的中國籍3萬名建築外勞基本回不來,從中國大陸來的人,「聞聲色變」,如「過街老鼠」。這一階段,新加坡管的不錯,通過嚴防輸入和強化病例追蹤,基本切斷了病毒的傳播擴散。
還被上海的張文宏醫生誇讚「屬於『武當派』,與中國『少林派』不同,新加坡疫情防控表面看不出,內部非常厲害」。新加坡的「佛系」抗疫,贏得世界的喝彩。
第二階段:
從三月初開始,由於歐洲部分國家疫情爆發,「群體免疫力」的政策,導致新加坡的輸入型病例增加,至3月中旬惡化。政府呼籲海外的新加坡人包括留學生儘快回國。
3月25日衛生部長顏金勇說,隨著大約20萬名身在海外的國人回返新加坡,本地病例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將持續增長。一開始歐美回來的同胞是居家隔離的,其效果你懂得。
加上3月14日至22日為學生假期,仍然有一大批國人出國旅遊。造成3月份主要為輸入型病例。4月份慢慢變成以本地傳染為主了。
勞工宿舍淪陷
建築行業「買單」
但不幸的是,有勞工把病毒從小印度大型超市「Mustafa」帶入勞工營。而上萬個集中住宿的勞工營,儼然成了病毒的「培養皿」。
MOM名下43個勞工營,住著20萬個勞工,基本已經全部隔離起來,如今政府進一步管控建築業SP人員。
但別忘了,這勞工宿舍集中營的政策也是人力部強制下的產物。

總理夫人何晶女士在Facebook上以極大的勇氣承認新加坡低估了病毒,目前正在為此付出代價。感謝政府認識了不足,正為此努力改變。但憑什麼是別人的錯,卻要建築業來買單?
大度的建築業
委屈卻少有人知
建築業的犧牲難道還不夠嗎?
4月7日起建築業大部分停工,至4月18日客工感染人數為4140例,占總數5992例的69.09%。而且專家說還會有更多的勞工被感染,月底至少破萬。
建築業,本來就是被人看不起的行業。如果你覺得我矯情,歡迎你來建築業。基本上當你淪落到做不了其他行業的時候,只有建築業能擁抱你。
建築業包容了所有的無奈和貧困,是最大度的行業。「搬磚」成了最底層的代名詞。連坐個公交,坐個地鐵,都被人嫌棄,更不要說住在「居者有其屋」的組屋樓下。否則就不會有今天的「勞工宿舍集中營」
但是,我們建築業,每年上繳的勞工稅不多嗎?支付的勞工宿舍費用不多嗎?給國家經濟發展貢獻不多嗎?給社會解決就業不多嗎?
我們建立起高樓大廈,我們建立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我們建設了世界上最美的機場,我們維護了四季如春的花園城市,我們是城市的建設者,我們卻又是最底層的「無產階級」者。
如今,我們又一次成為了社會弱勢群體,又一次被「歧視」。
可想而知,人們一聽你是建築業的SP,馬上離你遠遠的。
政府讓工地停工休息,我們認!
政府讓僱主支付勞工薪水,我們認!
政府隔離了宿舍,我們認!
政府讓羅里車減少載客人數,我們認!
我們理解、支持政府,早日抗疫成功。但別人的錯誤,非要我們犧牲,非要我們默默承受呢。
為什麼「搬磚」的命,總是要操「中南海」的心。建築業,由於從業者眾多,合約關係複雜,一般都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經濟組成部分。
如今的「客工」已經成為焦點,但建築業管理人員(SP)卻又一次成了「犧牲」品。
加上政府對宿舍、車輛等應「保持社交距離」措施而限制很多,接下來的整個行業生態,現金流的緊張,國際供應鏈的重構,困難重重可想而知。
寫在最後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建築業的犧牲要引起社會的重視。

希望政府能加大措施,對建築業整個行業的構建和生態出台支援措施,尤其中小企業的小分包、小僱主們,經不住某些總包因「拖欠工程款」造成現金流中斷而倒閉。
也希望政府能出台一些法律框架,能幫忙解決因「阻斷器」措施帶來的成本上漲,勞工短缺等因素,而引發的合同履約風險。
相信未來很多公司因「成本增加」和「工期延長」而造成無法履約。就如我在另文分析「建築的低谷反彈,不料是破產潮的開始」。
也希望建築業的犧牲,能讓其他兄弟行業,尤其如製造業、船廠、油氣等,也是外勞眾多,住在「宿舍集中營」,有更多時間去預防和採取相應的措施,不要「重蹈」建築業的犧牲。
人,有時候很渺小,小的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有時侯卻很大,大的會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如病毒下不負責任的個人衛生行為。
疫情之下,更需要每個人的擔當,做好自己,保持社交距離,不要浪費別人的犧牲。但整個行業的生態,更需要政府、商會和企業的支持、擔當和團結。
本文作者:獅城小谷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