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冠病危機之前,27歲的黃鈺惠原本在本地一家規模不大的數碼媒體公司做營銷。這是她踏入社會的第二份工作,任職不到八個月,她已經喜歡上這份職業,打算踏踏實實,至少兩年不換工。
不料冠病對美食和生活娛樂業等主要客戶打擊嚴重,七八成的營銷活動得暫停。公司高層4月初宣布,全員減薪三到五成,裁退四人,黃鈺惠成為首批被「犧牲」者。
突然失業讓黃鈺惠非常吃驚,她事後反思說:「我的職責比較不重要吧,公司的核心團隊是寫手跟內容製作團隊,數碼營銷這塊後來由推銷員替代。」
從4月中旬至今,黃鈺惠發出的營銷類工作申請有上百個,多數石沉大海,杳無音信。

從事數碼營銷的黃鈺惠不幸被公司裁退。從4月中旬至今,她發出的營銷類工作申請有上百個,但多數石沉大海,杳無音信。(嚴宣融攝)
同樣面臨就業難題的,還有一個多月後將從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畢業回國的新加坡留學生黃詩穎(23歲)。她2月至今發出六七十份申請,都是營銷和媒體類,一樣無果。
她說:「一直以來,我對自己的語言能力和中國常識非常有信心,求學的時候,很多人說我們優勢很大。找工作的時候我才發現,其實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較廣泛的基礎知識。市場似乎更需要一些掌握科技、金融等專業知識的人才。」
受冠病疫情影響,全球進入經濟衰退,我國正面臨建國以來的最大考驗。
貿工部估計,今年全年經濟增長萎縮4%至7%。今年首季本地居民失業率已高達3.3%,是我國10年來的失業率新高。
局勢動盪,年輕一代的就業前景難逃衝擊。世界勞工組織上月27日公布的最新調查顯示,自冠病疫情暴發以來,已有超過六分之一的年輕人停止工作,仍在工作的年輕人工時也減少了23%。
受訪專家指出,在經濟危機發生時,年輕人在就業方面遭受的影響一般比成年人嚴重得多。本次危機揭露的,恐怕是我國年輕一代長期依賴體制獲取就業機會的脆弱之處。

世界勞工組織上月27日公布的最新調查顯示,自疫情暴發以來,已有超過六分之一的年輕人停止工作,仍在工作的年輕人工時也減少了23%。(葉振忠攝)
青年培育專家和社會企業Thought Collective董事及創辦人之一唐屹說:「新加坡的年輕人非常習慣被體制照顧,認為如果我做A,B會等我,如果我做B,C會等我,有一紙文憑就自然能保證一份工作。工作焦慮實際上在我國不存在。」
他解釋:「在別的國家,就業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他們的年輕人從小學會在不同資源之間周旋,為自己拉關係,爭取機會。我們的年輕人就不太擅長這個。但是在資源稀缺的時候,很多東西其實會回歸人際關係。危機時,人自然傾向於照顧身邊的家人或朋友,這同樣適用於就業和商業環境。所以那些平時只埋頭讀書,沒有與外界建立聯繫的年輕人現在肯定會有麻煩。」
工作機會少 年輕人或從事低門檻工作
研究微觀經濟學的官委議員、新躍社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特斯拉博士(Walter Theseira)受訪時指出,根據他國經驗,經濟危機降臨時,年輕人的失業率可能是成年人的兩到三倍,不過他認為這種情況應該不會在我國發生。
新加坡政府日前在推出第四個援助配套時宣布總值20億元的「新心相連」就業與技能配套,為受經濟衰退影響國人提供近10萬份就業與培訓機會。
特斯拉說:「我們應該不會看到徹底的群體性失業,較有可能的是,大量年輕人會從事非理想型的工作,在專長領域之外尋找收入更低的短期或臨時工。不少人也會在此時進入門檻不太高的自雇行業,如教補習、開私召車和賣保險等等。」
人脈比硬技能更重要
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某些學科或熱門技能如編程或數據分析固然能讓年輕人占有一些競爭優勢,但這或許不是謀生之道的全面,善於發現或製造機會才是生存的根本。
唐屹說:「我個人認為(創造機會)與硬技能無關。我現在認識的幾個年輕人完全不掌握任何硬技能,但他們有四五個聘書擺在面前。這是他們花幾年建立關係網絡的回報。」
「歸根結底,大家都是在尋求機會。所以我們必須問的問題是什麼因素為人創造機會?硬技能肯定能為人創造機會,但它是創造機會的唯一因素嗎,答案顯然不是。在危機時,機會大幅削減,此時誰會給你機會?這就回到之前的人際網絡問題,你平時有積極參與什麼平台或社群嗎?遇到麻煩時有沒有人會向你伸出援手?」
應對未來挑戰 需要企業家精神
長遠來看,國際層面的地緣政治矛盾有升級的跡象,中美貿易戰和全球經濟衰退為我國的外部環境增加更多變數。唐屹認為,年輕一代應付未來挑戰需要企業家精神。
他說:「企業家精神的核心是在沒有系統和規則的環境下生存,並主動為自己創造機會。新加坡正面臨的困境是沒人知道未來的世界秩序會是怎樣,世界若走向分裂對我們絕對不是好事。所以我認為我國青年須儘快轉變心態,別依靠體制告訴自己該做什麼,也別過於活在自己的世界。多關注時事和發現世界趨勢,才能防範潛在威脅和發現機會。」
政府提供10萬份就業與培訓機會 彌補流失工作崗位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日前公布「堅毅向前預算案2020」時,宣布推出總值20億元的「新心相連」就業與技能配套(SGUnited Jobs and Skills Package),承諾提供近10萬個就業、實習及培訓機會,以補充預期流失的工作崗位。
國務資政兼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將領導新成立的全國就業理事會,統籌監督新配套。
王瑞傑指出,配套將創造4萬份工作、2萬5000個實習機會和3萬個技能培訓機會,解決員工當下的生計問題,並協助他們為未來職業做準備。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日前公布「堅毅向前預算案2020」時,宣布推出總值20億元的「新心相連」就業與技能配套(SGUnited Jobs and Skills Package),承諾提供近10萬個就業、實習及培訓機會,以補充預期流失的工作崗位。(海峽時報)
王瑞傑:我國不應該有迷失一代
王瑞傑強調,新加坡不應該有迷失的一代,政府正竭盡所能維持有生存能力的企業並保留工作,以及在市場疲軟的情況下,為工藝教育學院、理工學院和大學畢業生創造培訓和學習的機會。
政府攜手多個領域提供不少工作固然是好事,不過特斯拉博士(Walter Theseira)指出,問題在於這些工作不具備長遠的職業發展潛能。
「這段期間找到臨時工固然是好事,不過疫情過後呢?我尤其擔心低薪員工,現在很容易找到1000多元的工作,不過之後要他們找2000多元的工作可能就沒那麼容易。」
本地應屆大學畢業生可免費進修培訓單元課程
特斯拉建議政府和僱主確保這些臨時工能有些靈活性。他舉例指出,將安全距離大使或檢測助理的工作時長縮短三四成,雖然收入也會相應減少,不過這也讓這些人有時間學習新技能或投多幾份簡歷,增加找到更好工作的機會。
另一方面,本地六所公立大學的1萬6000名應屆畢業生,5月起能免費進修四門由母校開辦的持續教育和培訓單元課程,在冠病疫情導致就業市場疲弱的情況下,抓緊時間進修額外技能,開拓日後的就業機會。今年的本地公民和永久居民本科畢業生,只要是修讀公立大學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就可享有這項優惠。
工作合同9月到期 年輕上班族盼能獲更多援助
幾個月後或將失去工作的林俊豪希望政府能給予丟失飯碗,「夾在中間」的年輕工作族更多援助。
林俊豪(27歲)目前在一家科技公司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合同將在9月到期。 冠病疫情重創公司業務,他判斷公司將不會為他續約,已開始思考下一步的就業計劃。
他說:「我覺得像我們這種只有一兩年工作經驗的工作族如果失業,處境很吃虧,有種夾在中間什麼也不是的感覺。無可否認政府推出的援助措施值得表揚,但我覺得那些措施針對的更多是這一屆的應屆畢業生。問題是工作崗位現在很稀缺,我們若去應聘僱主相信會寧可聘用一個有五年、10年、相對比我們更有工作經驗的人,或乾脆聘用應屆畢業生,反正還能獲得政府津貼。」
不少公司目前凍結招聘,林俊豪自2月至今針對人力資源相關背景投出的近10份工作申請多數都石沉大海。不過他對於自己的就業前景仍保持冷靜樂觀。 他說:「好在我現在仍有工作,有幾個月的時間做好失業的心理準備,經濟方面也未雨綢繆,幾個月沒有工作還過得去。若屆時失業仍找不到工作,我可能會找課程進修半年。」
「我覺得我們有工作的時候總是太安於現狀,在就業期間不會去提升自己。真的到自己要失業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沒有多少技能和有經驗的人競爭。所以整件事教育我要不斷提升自己,確保能跟上市場趨勢。」
求職屢碰壁 復旦大學畢業生調整心態應對
一個多月後將從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畢業回國的新加坡留學生黃詩穎(23歲)目前和其他本地畢業生一樣面臨求職難題,從2月至今針對營銷和媒體領域發出了六七十份申請,但至今仍未解決就業問題。
她受訪時指出,自己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在不利的環境下,找到適合自己,又具有發展潛能的工作。 她說:「說實話,目前還是有工作的,只要不嫌棄工資,找個月薪2000元的工作,這也算找工作。不過我還是想找具備長遠職業發展潛能的工作。國內外的工作崗位我現在都有申請,不過因疫情的關係,加上自己剛出社會工作經驗不多,所以基本上國外的工作沒有什麼機會。只是到了某個階段,開始病急亂投醫罷了。」
黃詩穎說,就業問題起初讓她非常擔心,導致她失眠,但她現在已經釋懷,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面對未來。
她說:「我曾經在凌晨一兩點的時候給同樣在找工作的朋友發簡訊,互相訴苦。不過,我覺得調整心態很重要,未來不可預測,擔心過多也沒用。存有一點希望總好過完全放棄,沉溺於自憐中。」
擁有10多年經驗 執行助理被裁近半年仍失業
原本在一家跨國電信公司擔任執行助理的努茹去年底被裁退,因為冠病疫情緣故,已有將近半年找不到新工作。
在職場打拚10多年的努茹(33歲,Nurul Ain)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她在取得銀行與金融服務文憑後在銀行工作七年,之後轉行到電信領域工作五年,負責行政事務,最後一份工作月薪4000多元。
不過她當時所在的電信公司進行重組,新加坡辦公處的員工,包括努茹及多名同事和老闆在內都被裁退。她之後開始瀏覽招聘網站,並投出數十份簡歷,不過回復的公司只有三四家。
「我每個月都會分擔家庭開銷,失業後這幾個月拿不出錢,幸好家人還有工作,衝擊沒那麼大,不過他們的收入本來就不高,一家人還是得勒緊腰帶,能省就省。」
這段期間讓努茹意識到擁有一技之長的重要性。她開始上網自學社交媒體市場營銷和平面設計。「時代變了,我們要調整心態,找工作不能那麼挑,也要積極學習新技能,才能有更多工作選項。」
努茹之前轉行時,薪金減少1000元,但新工作提供不少出國機會,讓她累積不少寶貴經驗。「同樣的,如果接下來能找到薪水更低但能提供更好職業發展的工作,我不介意從頭開始。」
記者:葉俊穎 李思敏 王嬿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