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證明與此人有血緣關係,五層樓高100多間房大樓免費住?

2021年01月10日   •   6萬次閱讀

班加爾人是南加里曼丹島的馬來族分支,他們以鑽石工藝和貿易為生,足跡遍布東南亞和阿拉伯半島。在本地,他們聚集的地方曾被稱作鑽石村(Kampung Intan)。

拉提夫從1980年代開始整理班加爾人的民族志,立志籌辦一個私人博物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我國多元文化的民族志中,有這樣一族人:他們是本地馬來族群中人數最少的分支民族,卻誕生出我國回教理事會的第一任宗教司沙努西(Haji Mohd Sanusi bin Mahmood),第一位馬來女性民航機師法爾罕(Farhain Abu Bakar)和新加坡歷史上最富有的馬來裔商人鄂圖曼(Haji Osman bin Abu Naim)。

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以鑽石工藝和貿易為生,足跡遍布東南亞和阿拉伯半島。在本地,他們聚集的地方曾被稱作鑽石村(Kampung Intan),他們稱自己為班加爾人(Urang Banjar)。

建立班加爾蘇丹國

班加爾一詞源於16世紀至19世紀,存在於印度尼西亞南加里曼丹島的班加爾蘇丹國(Banjar Sultanate)。在此之前,統治加里曼丹島南部的,是受印度教文化影響的達哈王朝(Negara Daha)。16世紀初,達哈國王蘇卡拉馬(Pangeran Sukarama)立下遺囑,把王位傳給孫子薩穆德拉(Samudera),遭到兒子們的不滿。在蘇卡拉馬死後不久,薩穆德拉受叔叔們的排擠,逃到南部的村落Bandarmasih。

薩穆德拉立穩腳後聯合爪哇島的淡目蘇丹國(Demak Sultanate),推翻叔輩的達哈王朝。作為淡目國出兵的交換條件,薩穆德拉及其臣民都須皈依伊斯蘭。1526年,他以Bandar Masih為都城,建立班加爾蘇丹國。Bandar Masih之後更名馬辰(Banjarmasin),直至今日。

從血緣上來說,班加爾人是以婆羅洲(加里曼丹的別稱)土著達雅人、馬來人和爪哇人為主體的穆斯林民族。操班加爾語言的達雅人,便被認可為班加爾人。

富可敵國鑽石商人鄂圖曼

婆羅洲與印度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從事商業開採鑽石的地區。早在北宋初年(公元10世紀),便有來往於中國和加里曼丹西北部的坤甸(Pontianak)、萬那(Landak)之間的鑽石貿易,從此有華人在西加里曼丹生活。位於班加爾地區的馬塔普拉(Martapura),在18世紀發現鑽石礦床後,班加爾人的命運便與鑽石息息相關。

1860年,班加爾王朝在荷蘭殖民者的手中覆滅。不願意受殖民者壓迫的班加爾人,開始向世界各地流徙,鄂圖曼是其中之一。

1845年生於馬塔普拉的鄂圖曼,從小跟隨父親納因(Abu Naim bin Abu Su'ud)在坤甸學習鑽石切割工藝。1870年代,鄂圖曼乘船來新加坡,通曉馬來語和阿拉伯語卻不諳英語的他,憑著勤奮的挨家沿戶售賣鑽石,積攢了第一桶金。

但他內心清楚,相較於鑽石,土地才是最值得投資的財產。於是,他在現今萊佛士醫院地址,購買第一處產業,並陸續在馬里士他路、密駝路、丹絨加東等地段置產。

據鄂圖曼的曾外孫,也是本地班加爾人協會的會長拉提夫(Abdul Latiff bin Omar,74歲)考證,1905年鄂圖曼去世時,共留下102處房產。除了留給後人居住的幾處房產外,其餘的全部被殖民當局拍賣,總價值約50萬叻幣。

鄂圖曼是一位熱心履行社會責任和宗教義務的人士,他既是本地蘇丹回教堂的五位託管人之一,也是1897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鑽禧禮新加坡的籌委會成員之一。

據後人回憶,他曾在每個星期五的禮拜後光顧一家在梧槽路的花鳥店,買幾籠的小鳥後放生。這樣既有好生之德,又照顧市井民生的經濟。

散落世界各地的班加爾人

1870年代,當鄂圖曼乘船來到新加坡時,他的父親納因卻只身前往麥加,從此在聖地經營從印度尼西亞至麥加朝聖的航線。時至今日,麥加依然有一處五層樓高,超過100間臥室的房產屬於這個家族。後人只須提供律師開的與納因的血緣證明,便可在這棟樓里免費居住。

從事鑽石貿易,自然少不了往返加里曼丹去採購礦石。當時拉提夫的外公老拉提夫(Abdul Latif bin Mohd Noor)是鄂圖曼最受信任的女婿。除了擔當鄂圖曼財產的託管人之外,也是家族裡採購鑽石的負責人。說是採購,其實就是原始的以物易物。

在物質匱乏且物流不暢的年代,最受當地達雅人認可的交互物品,就是鹽巴。因此每次老拉提夫都會背著幾麻袋沉甸甸的鹽巴,去和當地人交換鑽石。雖然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來好像黑心商人,但在當時的環境下,雙方都各取所需。而且每一次出差都是冒險,要面對極端的天氣,荒野的雨林和兇猛的野獸。老拉提夫當時隨身攜帶的防身利器只有一把馬來短劍(Kris),班加爾人獨有的匕首(Beladau)和一把手槍。是英國當局出於他作為鄂圖曼財產託管人的特殊身份而配備。

長久以來,鄂圖曼的家族一直以為鄂圖曼只在新加坡有三個妻子和13個孩子。然而直到去年,拉提夫在整理歷史資料時,才在1906年的舊報紙中發現,鄂圖曼在萬那縣還有一個妻子並擁有一片廣袤的土地。

此外,在馬來西亞還有班加爾人的族人,只是在土地廣袤的馬國,他們更多從事棕櫚油和橡膠的種植生意,在當時也是富甲一方。

獨特的民俗風情

作為繁衍生息於南加里曼丹島的馬來族分支,班加爾人的文化習俗自然和其他的馬來民族略有不同。

比如,班加爾人的傳統服飾由一種叫做Sasirangan的獨特布料製成。這種布料偶爾摻入絲綢成分製成,這或許與自古以來與華人間的貿易有關。此外,他們特有的蕉葉粽(Lepat Banjar)和湯食(Soto Banjar),與馬來族的Lepat Pisang和印尼的Sota Ayam的口味略有不同,偏甜偏辣一些。

拉提夫說,如今只有回到馬辰和馬塔普拉的老家,或者在本地族人的家裡才能吃到。

從1980年代起,拉提夫便致力於整理班加爾人的民族志,他熱心班加爾語的普及,也收集相關的文物。

他還希望在未來幾年裡多探訪老家,多收藏一些有歷史價值的文物,和曾在澳大利亞學習藝術設計的女兒一起,建立一個私人的班加爾人文化博物館,傳承班加爾文化。

班加爾人獨有的匕首曾是老拉提夫的貼身武器。

班加爾文化特展

即日至7月25日,馬來傳統文化館呈獻「新加坡班加爾社群:歷史淵源與文化風貌」特展,講述班加爾人獨特的風俗,反擊荷蘭殖民者和在本地Kampung Intan、Lorong Marican和Jalan Pisang落地生根的故事。

該展也是馬來傳統文化館「Se-Nusantara」系列展的一部分,由文化館和民間社群共同策劃。除了鄂圖曼家族歷史,展覽也邀請其他班加爾家族後人,如宗教司沙努西的侄子等人講古,並展示精美歷史文物。

文:張鶴揚 圖:陳來福

555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9918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721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275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