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15日,經過八天的頑強抵抗後,新加坡還是被日本軍占領。隨後是一連串抗日分子大逮捕,以及長達15天的檢證大屠殺,估計三四萬(有說超過五萬)華裔年輕知識分子,被押上軍車,送到海邊等地一一被槍殺。很多無辜的年輕華人,莫名其妙被檢,從此一去不回,多少家庭被毀。養正學校有不少人,如校董梅啟康、原校長張勉之,就是在這時期被殺害,其中還有一位前教師羅澄華(1891-1942)。

養正學校教職員照片中的羅澄華(手持拐杖與氈帽)。
英電郵尋找曾叔公資料
2017年,我接到養正校友會轉給我一封來自英國林碧霞女士(Mrs Teresa Seaward)的電郵,托我查詢她的曾叔祖父(曾叔公)羅澄華在養正的史料。原來來自新加坡,遠嫁英國的林碧霞,正在在編寫她的家族史,希望從校友會那裡,能夠獲得羅澄華更多的資料。
10年前,我在撰寫《前養正紀事1905-1987》的時候,所讀到的參考資料中,羅澄華的名字曾在我眼前出現過一兩次。當時對於有關羅澄華的事跡,我沒多加留意,只當他是養正眾多教職員中一名老師。 受林碧霞所託,過去三年,我搜索、查閱和羅澄華有關的資料,找到一篇養正校友,前《南洋商報》記者洪錦棠(筆名本地姜,1906-1982)寫的《永遠不能忘記的母校》,收錄在1956年,養正學校出版的《養正學校金禧紀念刊》。文中記載他是在1913年進入養正讀書,當時羅澄華是他的班主任和教導他普通話(華語)的老師。
開辦私塾「香祖學校」
我也找到一篇刊登在1978年7月6日《星洲日報》第16版的訪談,是養正前老師梁志生(筆名梁山,1912-1987)執筆,題為《養正學堂在柏律》的文章,才知道羅澄華較多的史跡。
梁山訪問蕭守素老師(1899-1983),蕭守素在養正求學,畢業於養正師範科,畢業後(1925年)留校當老師,直到退休,可以說一輩子都在養正服務,鞠躬盡瘁。他是在何劍吳(1876-1939)擔任校長(1923-1927)時的學生,也是羅澄華的學生。
羅老師沒有留下個人照。不過他給蕭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蓄短髭,出門拄手杖、氈帽不離身,有「洋學者風度」。我找到一張在上世紀20年代,何劍吳校長與養正全體教職員合照,裡面就有蕭老師所描述的人物。那是辨認羅澄華強有力的證據。這張照片是羅澄華在這個世界留下的容貌與身影。
推算一下,羅老師在養正當老師大約15年,他在上世紀20年代末離職,在單邊街(現在的必麒麟街上段)開辦私塾「香祖學校」兼任校長。
原以為羅澄華是廣東香山(中山)人,因為他的學校以「香祖」命名,以為香祖取自「香山先祖」之意。但林碧霞確實,羅澄華原籍廣東新會。為此我詢問和本地岡州會館(岡州也叫新會)有超過半世紀淵源的退休資深記者、會館現屆中文書區如柏為我查證。從她珍藏的一本1925年編印的岡州會館籌建新會館大廈的徵信錄影印本所載,赫然發現「邑人羅澄華捐贈三叻元」,以及在會所開幕禮上,羅澄華上台致簡短祝賀詞,證明羅澄華的籍貫無誤。
藏花卉圖片被捕
羅澄華畢業於南京暨南中學高中。他有一個比他小五歲的弟弟羅澄亮(1896-1945),也是養正校友。澄亮在日治時期被日軍拘捕嚴刑拷打,光復前後獲釋。不久後,因營養不良加上舊傷不愈致死。他的35歲妹妹因懼怕被日軍污辱,自尋短見。羅家兄妹的悲慘命運,令人哀痛。
1942年羅澄華因為藏有印上花卉的圖片被日軍拘捕。這些圖片是抗日分子用來籌款,作為抵抗日軍活動經費。根據刊登在《昭南日報》警備司令官所發布的新聞,日軍在1942年2月21及22日,槍決好些參與抗日運動,被視為叛亂之徒者。羅澄華與梅啟康同為抗日同志(同是廣惠肇幫),或被人告密出賣,則不得而知。羅澄華因抗拒日軍侵略新加坡,相信是在這兩天被殺害的。
今年羅澄華已經離世75年,我這後輩校友,有幸查詢出這一位幾乎被人遺忘的抗日分子的事跡,為他作歷史補遺。他若是泉下有知,應該可以瞑目矣。
作者:何乃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