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越來越熱
研究顯示,全球部分地區未來數十年經歷的熱浪將越來越強,以致人類無法繼續生存。
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和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召開前,發表的報告預計,非洲薩赫勒地區、非洲之角、亞洲南部和西南部地區將經歷極端熱浪,酷熱程度將超越人類生理和社會所能承受的極限,造成廣泛的影響和慘重的人命傷亡。
報告說,各方需立即採取積極行動,預防極端熱浪引發的災難和降低極端高溫天氣造成的影響,以免人類被迫遷移,導致不平等的問題加劇。

報告引述的研究數據估計,到了2050年,城市地區生活在極端高溫下的貧困人士將激增七倍。其中,情況最嚴重的是西非和東南亞地區。
熱浪席捲各國
英國在2022年新年,迎來當地有記錄以來,最炎熱的除夕和元旦。
英國氣象局說,這是英國有記錄以來氣溫最高的新年元旦和除夕。 倫敦市中心聖詹姆斯公園的氣溫在元旦當天一度達到16.2攝氏度,高出1916年在康瓦爾郡創下的15.6攝氏度高溫記錄。

UK
2022
英國也在除夕創下高溫記錄。多個地區的氣溫介於14.9到15.3攝氏度, 打破了威爾斯2011年創下的最溫暖除夕記錄。 受來自南大西洋加納利群島的暖潮濕空氣影響,英國這兩天的天氣異常炎熱。
2022年夏天,熱浪更是在歐洲各國肆虐。
數據顯示,2022年夏天是歐洲有記錄以來最炎熱的一個夏天,歐洲大陸出現數百年來最嚴重的乾旱。
根據歐盟委員會衛星監測系統的數據,8月份是歐洲有紀錄以來最熱的月份,氣溫上升比去年8月創下的紀錄高出0.4攝氏度。
科學家說,歐洲各地出現嚴重的熱浪,加上氣候異常乾燥,導致許多地區的夏天氣溫、乾旱和野火事故都創下紀錄,對社會和自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數據也指出,8月也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8月,平均氣溫比1991年到2020年的8月份高出0.3攝氏度。
自然災害不斷
極端天氣在全球掀起熱浪、林火、旱災,一些地區過後還遭遇水患,人類生活面臨巨大衝擊。
工業化的步伐也導致熱浪天氣在全球越來越普遍,歐洲就正經歷今年以來的第三波熱浪。
歐洲經歷漫長的酷暑炎夏,西班牙的氣溫一度衝到42攝氏度。不正常的高溫炙烤加上氣候乾燥,在多個地區引發林火狂燒。
烈日曝曬下,歐洲多個地區水位驟降,義大利加爾達湖原本沉浸湖底的岩石也露出了水面。法國勃艮第的這條河流也已完全乾涸。

歐洲

「對於人類健康來說,高溫是最大的風險。不幸的是當我們遇到這些熱浪時,會導致大量死亡個案。」
研究人員指出,脫水能造成一些躁狂抑鬱症藥物的藥效降低,呼籲各地政府採取積極主動的方案來應對。
牛津大學史密斯商學院和環境學院系講師表示:「我呼籲世界各地的政治家關注過去幾個月的情況,以及這些氣候問題的嚴重性和對人們的影響。現在是時候展開行動,應該動起來了。」
炎熱過後洪水來襲。在英國,經過之前兩次熱浪席捲後,全國各地下起了傾盆大雨,地面卻因為太乾燥,無法吸收水分,引發山洪暴發的危險。
新加坡也更熱了
報告顯示,過去十年是新加坡有記錄以來、最炎熱的10年。
新加坡氣象署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本地在2012年到2021年的中位數氣溫達到攝氏27.97度,比前一個十年高出0.02度。
去年全年的中位數氣溫也達到27.9度,比長期平均值高出0.1度。

其中,去年在宏茂橋一帶錄得的單日最熱氣溫,達到36.3度。六月份則是去年最炎熱的月份,平均氣溫達到29.6度。
另一方面,去年1月2日,紐頓一帶迎來最冷的氣溫記錄,當晚錄得的氣溫達21.1度。
專家表示,氣溫上升可能導致我國出現新型傳染病的風險增加。
根據近期刊登在《自然氣候變化》期刊上的研究指出,氣候變化加劇了200多種傳染病以及毒蛇咬傷等數十種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在375種已知人類傳染病當中,就有58%或218種疾病因為某種氣候災害而惡化,包括瘧疾、猴痘和茲卡病毒。
新加坡所處的地理位置不會出現大風暴和颶風,因此不容易出現水源性疾病。

不過,作為旅遊中心,一些疾病無可避免地會從其他國家傳入我國,例如猴痘和冠狀病毒。
雖然新加坡已經加大對傳染病的監測,包括檢測廢水,但仍需要更加努力,了解其他國家的疫情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