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文秘職業「女性化」變遷及其影響
作者:范若蘭
來源:《八桂僑刊》2022年第1期,點擊閱讀原文瀏覽更多精彩內容。

作者簡介
范若蘭,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 東南亞研究、伊斯蘭教與政治研究、女性研究。
摘要:文秘職業一向被視為女性職業,但在20世紀上半葉,新加坡文秘職業是男性職業。隨著20世紀60、70年代新加坡經濟起飛和女子教育的發展,女性大量進入文秘職業,文秘職業逐漸「女性化」,並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成為新加坡女性第一大職業群體。隨著文秘職業「女性化」,文秘職業標準隨之改變,變成了「適合」女性的「細心、溫柔、善解人意、美麗、能幹」,文秘形象也從「花瓶」變為「白領麗人」,該職業的男女收入差距相對最低。
關鍵詞: 新加坡;文秘職業;女性化;華人婦女;
文秘職業是職業分類之一,主要包括秘書、書記、簿記、辦事人員、打字員和速記人員等,亦被稱為「文員」「白領」,與代表勞工的「藍領」和代表經理、老闆的「金領」相對。在勞動力市場分工中,男性與女性職業分布有所不同,女性集中的職業往往帶有「女性化的技術和工作環境」特徵,如「靈巧技能」「文秘職責」「撫育技能」或「服從性工作」等,而男性集中的職業往往帶有「男性化技術和工作環境」,如「重體力勞動」「極端惡劣工作環境」「數理技術」「職權崗位」等1。文秘職業通常被視為是「女性職業」,因為女性的細心、認真、服從、忠誠、溫柔、善解人意,因此被認為「適合女性」。
新加坡具有城市、工商、華人社會的特徵,從殖民地時代以轉口貿易為主,到獨立後大力發展製造業、金融業、商業等產業,逐漸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東南亞的工業中心、金融中心和貿易中心。與此相應,新加坡在製造業、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較多,主要為工人、文秘人員、專業技術人員、銷售人員、服務人員等。隨著新加坡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華人婦女的職業也在提升,20世紀70年代以前新加坡女性最大的職業群體是勞工,90年代以來最大的職業群體是文秘。
文秘職業被認為是「女性職業」,但在20世紀上半葉,新加坡的文秘職業還是標準的「男性職業」。20世紀70年代隨著新加坡經濟起飛,女文秘大量出現並開始取代男文秘,80年代超過男文秘,文秘職業「女性化」。可見,職業的性別隔離和標準在不同時代是不一樣的,那麼,經濟發展和性別規範如何影響職業標準和職業選擇?女文秘的職業形象有何變化?文秘職業「女性化」有何影響?
學界關於新加坡華人婦女的職業研究很少2,女文秘人員的研究更少,只有女性經濟參與的相關研究提到女文秘在職業女性中所占比重,涉及女文秘的工作和感受3,但對這一職業的變遷沒有探討,更沒有深入分析這一職業「女性化」的根源與影響。本文提出「適合女性」這一核心議題,主要利用新加坡人口普查數據、勞動力調查報告、報紙報道等一手資料,探討新加坡文秘職業的性別變化及影響,通過分析「適合女性」話語指出大量女性進入這一職業,不僅改變了職業評價標準,改變了女秘書的「花瓶」形象,而且促進了女性的職業提升。
鑒於新加坡人口76%以上是華人,本文主要探討的是華人女文秘職業變遷,兼及其他族群。
1
從「男性職業」到「女性職業」:女文秘職業變遷及其影響因素
20世紀新加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殖民地變為獨立國家,從轉口貿易港口變為新興工業化國家,並進入已開發國家行列。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促進了華人婦女的經濟參與和職業拓展,華人職業婦女由少變多,職業領域由窄變寬,從20世紀初少數職業,發展到20世紀末的教師、律師、工程師、企業家、政治家等所有職業,不少職業由原來的「男性職業」變為「女性職業」,如教師、文秘、傭人等。
(一)女文秘職業變遷
新加坡華人女文秘人員不知確切出現於何時,因為殖民政府在1871、1881、1891、1901年所進行的人口普查數據只對人口的性別、族群分類,沒有職業分類。1911年的人口普查有性別、族群、職業分類,但沒有文秘職業分類。1921年人口普查,新加坡共有8 345名華人男文秘,59位華人女文秘,女文秘只占文秘職業的0.7%4。1931年人口普查,新加坡共有1 751名華人男文秘,5位華人女文秘,女文秘只占文秘職業的0.2%5。1947年人口普查,新加坡共有20 274名華人男文秘,1 123位華人女文秘,女文秘占文秘職業的5.2%6。可見,20世紀上半葉新加坡已出現華人女文秘,但人數極少,1921年只占文秘職業的0.5%,1931年因為世界經濟危機,新加坡經濟深受打擊,文秘人員失業嚴重,女文秘僅占0.2%,1947年略有上升,占5.2%,而且,她們的職級較低,很少是秘書,大多是打字員、速記員。總之,20世紀上半葉,新加坡文秘職業是標準的「男性職業」。當時的女文秘大多受過小學以上教育,主要在公司供職,需要良好的英語水平,因此,畢業於英校和教會學校的女生比畢業於華校的女生有更多就業機會。她們以能力和細緻,得到僱主欣賞。有一洋行僱傭女子當速記員,僱主認為華人女子的速記水平較其他種族為高,每分鐘130字,因此又多僱傭兩位華人女速記7。
20世紀50年代華人女文秘略有增長,她們大部分是在政府機構和商業機構服務。據新加坡一個職業介紹所的數據,1952年由該所介紹任速寫、打字員者,有三分之二是女性,其他如招待員、電話接線員,亦多由女性擔任8。這一時期女文秘雖有增多,但找工不易,她們的就業機會甚至不如女傭。究其原因,這一時期新加坡尚未獨立,政府機構錄用人員有限,經濟尚不發展,商業機構僱傭文秘人員也有限;華人女文秘一般都是受過英文教育,她們多服務於外國人開辦的公司和企業中,而華人的經商方式尚未發展到聘用女性為文員的階段,因此,華校畢業女生更難找到書記類職業,「反之,受英文教育者,尚可找到秘書之類的工作。」91957年人口普查,新加坡華人女文秘占華人職業婦女的5%,位於服務人員(35.7%)、工人(27.6%)、農民(12.5%)、銷售人員(10.5%)、專業技術人員(8.2%)之後,僅高於經理管理人員(0.2%)10。
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經濟起飛,從事文秘職業的華人女性越來越多,她們大量就職於政府和商業機構。女文秘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較低級別的女書記,主要負責打字、接電話、速記、招待賓客等工作;另一類是較高級的女秘書,她們在公司或機構中享有相當高的地位,參與公司的管理工作。如新加坡的林江艷文,她的履歷如下:1953—1954年任職書記,1954—1956年在新加坡一家商行擔任出口經理之秘書,1956—1957年在新加坡一家商行公司秘書處擔任秘書,1957年擔任一家商行董事之秘書,1957—1961年在倫敦一家研究協會擔任技術秘書,1961—1962年擔任一家倫敦特許會計公司之助理秘書,1963年加入崇僑銀行服務,在總行充任一級受訓職員,1964年提升為總行助理秘書(一級職員),1969年11月提升為大芭窟分行主任。語言:能操英語、粵語與閩語11。林江艷文從低級書記做起,到高級秘書,到銀行經理,是那個時代少有的女性商業人才。
這一時期新馬華人女文秘明顯增加,1970年人口普查,新加坡華人女文秘占職業女性的比例上升到16.9%,排名第3位,位於工人(31.7%)和服務人員(22.7%)之後。這一時期女文秘出身英校和華校者皆有,要具備較好的中英文水平。她們通常是中學畢業,極少大學畢業者,也有不少人是在各種商業學校專門學習秘書課程。新加坡女性大多參加英國特許秘書協會的考試,考試及格即可得到該協會的文憑。許多以前只有白人才能擔任的職位,現在多由本地女秘書充任,如銀行雇用的女文秘日益增長,20世紀60年代末,新加坡一家銀行的職員,包括經理部和書記,只有15%是女性,到1971年,女性占了50%,大多數是擔任書記、秘書,接受男銀行家的命令,只有四位行員是女性12。
對於中學畢業的華人女性而言,文秘職業是她們最嚮往的職業之一,既是坐辦公室的「白領」,報酬又較優厚。20世紀70年代初,新加坡一般書記的工資平均都在400、500元左右,往往規模越大的公司薪水越高。高級女秘書的工資都在1 000元以上,幾乎是書記的一倍13。從當時招聘廣告來看,對於秘書,明確標明是女秘書,要求通曉中英文,最少高中畢業,此外,問訊處職員、電話接線生、出納也明確要求女性。對於會計和簿記,則男女不限14。
20世紀80、90年代,新加坡經濟持續發展,女性教育水平提高,受中學、大學教育者增多。經濟發展能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接受較高教育的女性也更能勝任文秘工作,兩者結合,華人女性大量進入文秘職業,文秘成為女性主導的職業,也成為華人職業女性第一大群體。1980年人口普查,新加坡女文秘有99 188人,占該職業的62.7%,1994年為181 589人,占該職業的74.6%,在女性職業中占27.4%,排名第一15。新加坡文秘職業已經是女性占主導地位,這一職業也成為標準的「女性職業」。
隨著大學教育普及,華人婦女的職業等級進一步提升,2005年文秘職業仍是新加坡華人女性的第一大職業,占24.8%,其次是自由職業者和技術人員(23.7%),服務與銷售人員位居第三(15.9%),專業人員第四(12.6%),與此同時,女工(包括製造業技工、操作工、裝配工)急劇下降,僅占6.6%16。
(二)影響因素
新加坡文秘職業從「男性職業」到「女性職業」的變遷,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經濟發展、女子教育水平提高和性別觀念變化。
首先,新加坡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變化是影響文秘職業變遷的最重要因素。
新加坡是一個港口城市,在殖民地時代主要靠轉口貿易取得繁榮,發展與之相關的加工業、商業、銀行業等,受國際市場影響大,經濟曲折發展,產業結構畸形,吸納勞動力有限。二戰後東南亞國家紛紛取得獨立,採取直接貿易形式,新加坡的轉口貿易經濟不斷衰退,1959年自治時,新加坡的失業率高達13.2%17。1965年獨立時,新加坡失業率高達14%。為擺脫困局,新加坡政府致力於發展經濟,從實行進口替代戰略,促進工業化發展,到1967年實行出口導向戰略,積極吸引外資,發展製造業和金融業。1980年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新加坡政府致力於產業升級,積極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逐漸淘汰勞動密集型產業,於是以電子、石化為主的技術密集型產業迅速發展,因此,電子產業成為製造業的龍頭,21世紀初新加坡成為全球重要的集成電路、晶片和磁碟驅動器生產基地。同時,製造業發展促進了商業金融服務業發展,新加坡成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運輸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18。
新加坡從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調整,從勞動密集型到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的不斷升級,帶動經濟的起飛和快速增長,1960—1970年新加坡經濟增長率為9.1%,1970—1980年為9.0%,1980—1990年為7.1%,1990—2000年為7.4%18。經濟高速增長提供了充足的就業機會,提升了華人婦女的就業率,1947年華人婦女就業率不到20%,1957年也只有24.5%,1980年提高到44.5%,1990年提高到52%,2005年提高到53%19。經濟增長也提供了更多藍領和白領職位,提升了華人婦女的職業層級,從20世紀上半葉女農民是華人婦女最大職業群體,到60、70、80年代製造業女工成為最大職業群體,再到90年代以來女文秘成為最大職業群體。
其次,女性教育水平提高是影響文秘職業變化的重要因素。
殖民地時代,華人女子教育初步發展,包括英文教育和華文教育,但這一時期華人女性教育水平低於男性,1921年新加坡每1 000名華人男子中,識字者為487人,而每1 000名華人女子中,識字者僅為96人;1947年每1 000名華人男子中,識字者為483人,而每1 000名華人女子中,識字者增加到176人20。當時從事文秘職業要求是通達中文、英文和各種方言,如《星洲日報》一則聘請女職員廣告:「(1)年齡在十八歲以上三十歲以下;(2)英文須七號畢業,中文須初中程度,能操流利英語及各種方言;(3)須品行端正以及未有不名譽行為。」21但由於當時華人女性接受中學教育者較少,加之女教師是知識女性的職業首選,是以華人女文秘極少。
新加坡獨立以來,政府大力發展教育,女子教育得到長足發展,1960年,女生占小學生的44.1%,1990年上升到47.4%,受過中學及以上教育的女性大幅度增加,1960年新加坡女中學生占中學生總數的39%,1980年達到51.5%,以後一直占一半左右22。1960年新加坡女大學生占學生的比例為23.9%,1980年上升到32.2%,1990年上升到43%23。1997年女大學生占比達到49.7%24,已占大學生一半。教育水平提高促進了女性的經濟參與能力和意願,而且,「女性教育的增加是她們在U型曲線向上升時加入現代經濟部門的一個先決條件,是女性進入白領工作的轉折點。」25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能夠從事專業技術、秘書和管理經理工作,受過中學教育的女性一般從事書記、電子廠工人、銷售等職業,受過小學教育的女性一般從事製衣、紡織業工人等職業。新加坡女性普遍接受中學以上教育,以及越來越多女性接受大學教育,是她們能夠在文秘職業、專業技術職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的基礎。
再次,性別觀念亦是影響文秘職業變化的重要因素。
20世紀上半葉,華人社會的傳統性別觀念——男尊女卑、男外女內、男主女從、男強女柔———根深蒂固,人們對女子外出就業不以為然,尤其是家道小康以上的人家,婦女一般不外出就業。20世紀下半葉,隨著婦女解放和社會進步,婦女參與經濟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女性就業率逐漸提高,她們工作認真、勤懇、忠於職守,其「溫柔」「順從」「善解人意」「細心」等「女性特質」使她們被認為更「適合」文秘職業。與此同時,文秘職業的薪金低於經理、老闆或銷售人員,男性因為負有養家責任,他們的「競爭」「勇敢」「好動」「支配」等「男性特質」被認為「不適合」文秘職業,他們要追求更高報酬,也要追求更高職位,不再中意文秘職業,越來越多男性退出文秘職業,女性則大量進入這一職業。
可以說,經濟增長、教育發展、性別觀念合力將文秘職業從「男性職業」變為「女性職業」。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變化提供了更多白領就業機會,教育水平提高使女性能夠勝任文秘工作,性別規範促使男性追求高收入和支配性工作,而女性能接受較低收入、穩定工作、服從性工作。因此,受過中學及以上教育的女性大量進入文秘職業,使得這一職業「女性化」。
2
從「花瓶」到「白領麗人」:女文秘形象變化
在傳統職場的性別分工中,男性處於主導地位,女性處於輔助地位,於是,男醫生與女護士、男經理與女秘書,男司機與女售票員,似乎成了職場「標配」。但在20世紀上半葉的新加坡,因為華人女性人口少及教育水平低,需要具備中英文水平及一定學識的文秘其實是男性職業,只有極少數華人女性躋身文秘職業,她們服務於經理老闆,在這個男性主導的場域又一次不可避免地被物化為「花瓶」。
因為「花瓶」形象,女文秘的專業水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美貌、善打扮,還要陪老闆出入咖啡館、電影院、飯店等地,女秘書「如不裝飾的花枝招展順應老闆的心理,地位就會起動搖,女秘書拒絕經理的邀請赴宴會而被無故辭退也是常有的事。」26某種程度上,女秘書變相出賣「色相」,儘管不像女招待那麼直接。一位名素芳的女秘書因美麗而被錄用,她的工作是陪老闆「出入茶室、電影院和餐室,在他的朋友面前,他顯出得意洋洋的樣子為我介紹……」,美貌的女秘書成為老闆炫耀能力和財富的資本。但是,素芳對此並不引以為榮,「我很痛苦,我想,那些沒有『本錢』的女人,在這個城市裡她們如何生活呢?我已決定跳出這秘書生活,……我雖是女人,但我也是人,我要盡我的勞力去換得生活上的需要,我不願意供人欣賞,被人們稱為『花瓶』。」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