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最近新加坡總統哈莉瑪攜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等官員,去北京出席了冬奧,身體力行表示支持中國!

(圖源:維文FB)
講究「禮尚往來」中國也高規格地接待新加坡代表團。

(圖源:新華社)
哈莉瑪這一去,真的帶回了不少好消息。
「逐步恢復雙邊旅行」
中國釋出優待新加坡信號
我們都知道2月3日,4日連續兩天因為新年積壓病例,新加坡確診數過萬了~
但2月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Facebook上面發了一段話。

(圖源:第一財經)
摘自中國領導和哈莉瑪總統開會時候的發言: "在有效控制新冠的基礎上,中國準備逐步恢復與新加坡的雙向旅行,並為新加坡學生返回中國學習提供便利。我們希望我們雙方共同致力於RCEP的有效實施,促進更高水平的區域經濟一體化。"


(圖源:Facebook)
「中國準備逐步恢復與新加坡的雙向旅行」,此話一出,外媒紛紛報道,看來中國是要「優待」新加坡了。
《部長說:中國準備恢復和新加坡的旅行,讓學生返回》

別國的人民還是非常羨慕新加坡的,Facebook評論區下面充滿了呼籲更多開放的留言:
「好啦,我要去新加坡申請公民。」

「你好,其他的國際學生呢?」

「那麼孟加拉的學生呢?」

雖然最近據《環球時報》報道,中國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家吳尊友表示, 只要中國沒有新的措施來防止輸入病例引發大規模傳播,暫時不會調整其動態清零政策。

但是如果我們把眼光再放遠一些, 等新加坡這波疫情峰值過去之後,等國內開完運動會之後, 中國將首先對新加坡開放不是沒可能,幾大信號已經釋出

信號一:回應部長呼籲
這次領導人在會議上的表態,也算是對之前新加坡訴求的一個回應。
去年年底,新加坡外交部兼國家發展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接受中國媒體記者採訪時候呼籲:

(圖源:搜狐)
「希望當中國恢復更多國際航班時,新加坡會是中國最先達成協議的夥伴之一。」
不僅如此,「為加快疫情後的經濟復甦,新中兩國必須安全地恢復兩國之間的航空連通。」

信號二:回國規定放寬
去年12月30日,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發出了重磅通知,回國的規定竟然放寬了一些。
1)檢測要求有變,打滅活疫苗/混打滅活跟非滅活疫苗的人,回國不需要再做血清IgM檢測。
2)新冠確診痊癒人員的觀察期,從原本的3個月減到現在1個半月左右(6周)
3)起飛前的隔離閉環時間,從原本的14天減少到現在的7天。
這都讓回國的流程變得容易一些,特別對於新冠康復者來說更加友好。

(圖源:商業時報)
相比其他國家,這也是一次對新加坡的優待,例如中國駐美大使館官網的回國規定還是雙檢測+非必要不出行。
信號三:新航為冬奧包機
不久前,新航還官宣將從1月21日至3月16日間,每日為北京冬奧會開通包機服務。
在當時,新加坡交通部長易華仁表示,新航將通過開通奧運包機,使新加坡成為本地區人士參加冬奧會的交通樞紐。
北京冬奧會將是中新兩國在疫情下增強人員往來的「良好機遇」。

(圖源:央視新聞)
以上種種跡象都顯示,未來中國一旦開放,新加坡有很大機會是第一批~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疫情嚴重、病例太多 「我們撐不住了~」
最近真是一個難熬的寒冬,新加坡日增病例攀新高,很多人都確診了; 航班也熔斷,回國的路很難。
中國民航局再發出3個熔斷指令,新加坡的航班赫然在列: 1月24日入境的新加坡航空公司SQ814(新加坡至重慶)確診7例,因此航班熔斷。

(圖源:民航局)
隨後新航也發出通知,此次調整過後,2月至3月期間僅保留以下中國大陸地區客運航線及航班了。

這些都給一種感覺,再不回國就回不去了~
「即使會遇到困難,也下決心裸辭回國」
有位小紅書網友寫下這樣一段話: 「終於! 不用再在是否回國和留下之間反覆橫跳 不用再擔心出個門會被感染的風險 不用被困在家裡像蹲監獄般地過一天又一天」 她認為在新加坡工作加學習待了5年之後,做出「裸辭」這個決定不容易。
所有回國壞的可能性都想好了 短時間內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找到工作後要面臨內卷; 新工作氛圍可能比不上現工作; 國內人與人的相處方式不同等等等
儘管如此,她還是沒頂住疫情的飆升和對病毒的擔心,決定回國。

(圖源:CNA)
「疫情後,回國成本變得很高」
網上還有不少人已經回國,寫出自己的心路歷程。
小金說隨著中國發展越來越好,相比國外穩定的生活,貌似國內機會更多一些,她又正好到了工作的倦怠期,想換個環境。
國內比國外好的地方就是歸屬感,家人的陪伴,更多的機會。

(圖源:CNA)
最重要的原因是,疫情發生之後她感覺回國成本變得很高。
如果疫情會持續很久,往來中國和新加坡會很不方便。
所以她建議有想回國的打算,考慮到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建議早點做決定。

(圖源:紐約時報)
「最怕隔離完,中國也開放了」
有個陪讀媽媽2021年1月才帶著孩子來新加坡讀書,一頓安排之後新加坡疫情嚴重了。

到了年底,「一夜回到解放前,全部白搞」,10月份又帶著孩子回去了。
這位母親在評論區說出自己的擔憂,最怕回國隔離完,中國也開放,又白折騰一場。

不解封,不自由
「這不是我喜歡的新加坡」
新加坡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國家,最大的問題就是一旦有變化,大家都會想回到自己原本的國家。
中國人覺得新加坡病例太多容易感染,在國內待著從健康角度更安全。
歐美人覺得這裡仍有很多防疫措施,並不自由。如上述小A的例子,與其不自由不如回到同樣病例多,但自由的歐美。

「我從歐美來新加坡,最後還是回國」
華裔網友小A因為工作原因從加拿大來到新加坡,慢慢地熟悉並喜歡上了這座熱帶島嶼。
也想過在這裡長期的發展,但是2020年疫情年是如此魔幻, 因為封城期行動受限她覺得很抑鬱,兩個月後雖然解封,但她感覺新加坡變了,每天只能戴著口罩出門買菜和運動。

新加坡不再是她喜歡的那個自由好玩的小島。
她最終在新加坡待了446天之後,於2020年9月回國(加拿大)了。
「新加坡,沒那麼方便了」
事實上,小A不是個例,在疫情中很多歐美人才都因為新加坡反反覆復的措施而重新考慮是否留在本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