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不僅帶領新加坡獨立,而且在之後的發展中獨具慧眼使得新加坡經濟大幅飛躍,在政治上李光耀更是長袖善舞。新加坡國土面積比馬來西亞小很多,在影響力上卻比馬來西亞大,這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李光耀,由此可見李光耀是一個很有能力的領導人。

李光耀於2015年去世,他在2013年出版的《李光耀觀天下》中曾預言到:歐元區解體,美國不再強大,不確定新加坡是否存在!李光耀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預言呢?作為新加坡的國父,他為何會對新加坡的未來如此悲觀?
一、歐元區解體 1、歐元區的前世今生
要了解歐元區的解體,那就要先了解歐元區的成立。歐元區是指一部分歐洲國家統一使用歐元的區域,這些國家沒有單獨的貨幣發行權,歐元由歐洲中央銀行發行。歐元區是在歐洲聯盟(歐盟)的基礎上產生的。
二戰後歐洲國家因為戰爭影響,綜合國力和國際話語權一落千丈,為了謀求更大的國際話語權和對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歐洲內部一體化的聲音越來越大,這是歐盟成立最初的目的。

1991年蘇聯解體,同年歐盟成立了,歐盟成立標誌著歐洲政治上的統一。隨著歐洲內部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各國之間取消關稅壁壘歐洲大市場形成,乃至成立了歐元區。歐元區代表歐洲貨幣上的統一,但有些國家並沒有使用歐元(如英國),這導致歐元區在成立時便埋下了分裂的萌芽。
2、歐元區的前奏——希臘債務危機
歐元區早期一帆風順的發展似乎和李光耀的預言背道而馳,但是事情的轉折點出現在2009年。2009年爆發的歐債危機讓歐元區光明的前景有了烏雲,歐債危機其實是金融危機的延申,它起源於地中海國家——希臘。

希臘在整個歐元區中屬於發育很差的國家,支柱產業是航海業和旅遊業。在歐債危機爆發前,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全球貿易總額下跌,希臘的航海業受到嚴重影響,同時旅遊業又是一個看天吃飯的產業,更加的不穩定,所以希臘金融十分的脆弱。
兩大支柱產業的稍微一動盪就讓希臘立馬債台高築,希臘政府期望通過從歐盟借貸的方式刺激消費,但是希臘的財政狀況並沒有太大起色。希臘還模仿其他歐盟國家推出極高的社會福利和國民待遇,這種待遇是希臘這種窮國無法承擔的。

同時希臘使用歐元,沒有單獨的貨幣發行權,貨幣政策十分不靈活,面對危機只能束手無策。這在經濟上讓其失去了自我恢復的可能,希臘危機持續了十幾年,最終歐債危機從希臘蔓延到義大利、西班牙等歐盟核心國家。
3、英國脫歐的影響
希臘債務危機可以視為英國脫歐的前奏,英國超高的社會福利遠超希臘。如果之英國獨立時這些福利支出英國還可以勉強支撐,那麼歐盟的成立就使得這種局面被打破了。為何?因為就像希臘這些國家要維持國民福利只能通過歐盟輸血,這「血漿」正是從英國等國家身上抽取的。

除此之外,歐盟不同國家人員來往政策很寬鬆,這為很多別國人來英國謀生提供了便利。別國人來英國用更低的薪酬擠占了英國人的工作崗位這使得英國本國國民失業率居高不下。
經濟上的蕭條讓英國政府決定降低國民待遇,這讓國內居民怨聲載道,內閣支持率持續下降。英國只能想辦法刺激經濟發展,這導致他們十分倚重英鎊的發行權而不使用歐元,歐元在英國流通受挫,但是歐盟的一大義務就是推動歐元的流通,英國在經濟上和歐盟沒有達成統一意見。

在政治上,歐盟的主導國家是法國和德國,英國國際地位很高但卻在歐盟內話語權不強,因此政治上歐盟對英國來說沒有任何有益幫助。況且歐盟內每個國家的利益訴求不可能完全一致,有時為了服務大局很多國家不得不犧牲本國的利益。
權衡利弊之下,2020年1月31日,英國脫歐成功。英國脫歐產生的動靜很大,作為五常之一,英國脫歐嚴重影響了投資者對歐元的信心。歐盟主導國家法、德之間也經常意見相左,德法兩國近代之間發生的數次戰爭不是一紙協議就能放下的,這種情況下如果歐盟不能很好的消除英國脫歐的影響,那麼歐元區的解體將指日可待。
二、美國不再強大

1、美國內部的矛盾
蘇聯解體後,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過可謂是的春風得意,世界上再也新的國家從國力到意識形態和他抗衡了。但是近些年李光耀的預言已經初現端倪。正應了那句話——最強的敵人是你自己,首先制約美國繼續強大的是美國內部的矛盾。
首先美國是一個種族歧視很嚴重的國家,但同時美國又是一個移民國家,嚴重的種族歧視導致美國不同族裔之間沒有融合的可能,在民族政策這一點是遠不如我國做的優秀。底層群眾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要想讓他們戮力同心一起建設美國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其次是政治上,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矛盾十分尖銳,兩黨之間互相傾軋不斷。美國傳統的精英政治難以選賢選能,所選總統甚至可能毫無執政經驗。兩黨之間的黨爭還會導致美國內部選民的分裂。
除此之外,每個總統背後都有數個利益集團,他們扶持總統上台後獲得優厚的政治回報。這種扶持政治上代言人的行為損害的是美國這個國家整體利益,總統在政治上想做出一些舉措也常常受到國內資本的節制,任期內常常不求有功只求無過,美國政府沒有一點應有的銳氣。

2、美國外在危機
美國除了內部危機重重外,在國際上的一些重要舉措上也昏招迭出。2001年美國發動反恐戰爭,進軍阿富汗攻擊塔利班。這場戰爭就像流沙一樣,慢慢的將美國拽入了深淵,在長達18年的戰爭中美國光軍費支出就有23000億美元,對美國本土經濟是一場沉重的打擊。
除此之外,美國妄圖北約東擴導致俄烏戰爭,但是這場戰爭中歐洲國家並沒有落下實際好處,反而因為戰爭出現能源緊缺。歐洲一些國家已經不甘繼續跟隨美國的腳步,開始尋求和中國合作謀求更好的發展(如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

美國在國際上四處樹敵,對盟友也經常背刺,這導致美國再難回到以前一呼百應的時期了。超級大國並不僅僅意味著更大的權力,同時也需要承擔相應的義務,一味的只享受權力不承擔義務是難以走的長遠的。
3、美國衰退的徵兆
雖然美國現在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國,但是霸主地位已經被動搖了。從美國維持霸主地位的美元來看,去美元化已經不單是口號,更在今年變成了行動,例如五大石油國宣布未來會採用人民幣結算等。這種現象表面美國對全球的掌控力已經沒有小布希和歐巴馬時期強了。

其次是我國現如今的崛起導致的。美國想要維持霸主地位四處打壓別國,我國崛起後美國不想與我們和平共處、互利互惠,反而處處針對我國。但是我國的崛起並不會因此受到阻撓,美國內部許多問題我們都不存在(種族歧視、黨爭等),如果美國繼續延續針對中國的政策將不可避免地吃大苦頭。
三、新加坡的存在與否
討論完兩個預言,我們來分析一下新加坡未來為什麼會消失。這種隱患其實是在新加坡立國時就有的。新加坡開始是英國殖民地,1963年在李光耀領導下脫離英國殖民。新加坡實現自治後,李光耀非常希望新加坡可以加入馬來西亞。

正常國家一旦獨立後很少選擇併入他國,除非國力衰弱隨時有滅國的風險。新加坡就是這種情況,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地理位置優越。但是新加坡國土面積小、人口數量少,隨時有滅國的風險。
在李光耀的運作下新加坡於1963年9月加入馬來西亞,此時新加坡獨立才三個月,可見獨立後新加坡十分的緊張迫切尋求庇護。但是天不隨人願,在併入後新加坡政府和馬來西亞政府時常發生爭執,同時馬來西亞排華嚴重,新加坡又是一個華人居多的國家(約占75%)。

種種情況下新加坡在13個月後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建國初期的新加坡非常貧窮,資源匱乏的同時失業率居高不下,英國對這片土地仍然虎視眈眈,新加坡完全投靠美國以求自保。美國在亞洲孜孜以求的尋求代言人,新加坡地理位置優秀美國當然不會拒絕。
在之後的幾十年里新加坡通過招商引資實現經濟快速飛躍——不難理解,新加坡一個小國,一個大型企業可能就會大幅提升國家經濟水平。在九十年代其更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但是這個國家的存系全部寄託於大國,世界局勢動盪的漣漪對新加坡來說就是滔天巨浪。

李光耀任期時長袖善舞,在任總統期間左右逢源維護好和各國的關係,但是之後的領導人是否有這種敏銳的政治天賦還未可知,如若在未來世界局勢動盪時做錯選擇,新加坡這個國家存在與否就沒人知道了。
結語
在《李光耀觀天下》這本書中,他對歐元區、美國、新加坡的預言十分準確,這些預言都已經顯現出各自的徵兆。除了這幾個地區或國家,李光耀書中對日本、印度、韓國未來的預言也是一針見血。

但要是說李光耀預言最準確的還是中國,正如他當時給小平同志的對話一樣:「你們完全可以做得比我們更好,因為我們是中國南方沒有土地的農民後代。你們有學者,有科學家,有專家。你們將比我們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