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南大的她靠種植胡椒成為科學院院士

2022年05月10日   •   4788次閱讀

沈純良是南洋大學第四屆畢業生,1962年獲得生物學系植物學組學士學位,是銀牌獎得主。1963至65年,受聘南大生物學系當助教,1966年赴加拿大深造,為期5年,獲博士頭銜,繼而轉往美國,進行一年期博士後研究。學成回到古晉,把專業知識和培育新品種工作服務家鄉農民,鍥而不捨,終於成為胡椒界一位知名的科研人員。今年79歲的她,依然精力充沛,思維敏捷,風塵僕僕飛來吉隆坡,接受我們的訪談。當年十幾個中學畢業生,聯袂在一個星期六從古晉上船,海上顛簸,星期一才到達新加坡,成為雲南園大家庭的一員。數十年如一日,能為家鄉父老,特別是當地從事胡椒種植的農民從中受益,覺得「很值得」,有一種愉悅和滿足感,南大生的本色!

沈純良在胡椒園留影 55歲從馬來西亞砂拉越農業局退休後,她受邀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大學任教。她除了繼續做研究也兼教學,並指導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她指導的學生,已有不少成為馬來西亞各個研究所的中堅研究員。

2010年,沈純良被選為馬來西亞科學院院士,這個榮譽是馬國對科研人員給予的最高認可,她是至今得到這個榮銜的唯一東馬人。

2014年,砂拉越州政府賜給她拿督勛銜。

住助教宿舍接警告信

沈純良1940年出生砂拉越古晉,小學和中學都在古晉的中華學校念書。她原本想畢業後轉去英文中學讀九號班,如果考到劍橋文憑,要覓得一份教職比較容易。

可是原本經營土產生意的父親卻告訴她:「不要去念英校,我的生意雖然不順利但我還能供你念南大。」她說父親讀書不多,對華文和華族文化卻是非常執著,曾擔任古晉中華小學校董多年。為華教出錢出力。

她回憶自己在南大的求學生涯是很順利和愉快的。畢業前一年,與班上同學九人考察了南大校園周遭生長的野生植物,編寫成《南大野生種子植物》一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南大的黎國昌教授,李亮恭教授,丘才新先生和新大的耿宣博士的指導。稿於1962年完成並於1964年出版。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專著,參與者皆親手繪製標本圖。她記得符和寧同學是畫得最好的一位。

沈純良在南大期間與同學合著《南大野生種子植物》,參與者皆親手繪製標本圖

當時南大生親手繪製的標本圖 「我們那屆的生物系畢業生,有個群組保持聯繫。」

她在擔任助教期間,南大正值多事之秋。她與同學的關係很好,常有學生到她那裡借宿。好幾次,警察便曾半夜三更來敲她宿舍的門作突擊檢查。

「我因此也收到校方發來的警告信。有一天,他們索性發信給我,說已經批准我出國深造,其實我當時都沒還提出申請。」那個年代,各學系名列前茅的南大畢業生都被會被聘為助教,而這個職位在當時多被當成以後留學的跳板。

1965年,沈純良獲得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研究獎學金,在農學院先後考獲農藝學碩士和博士文憑。期間,她還跑到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普杜大學(University of Purdue)修讀分子生物學,高級植物生理學和植物生長調節素等學科。那時候麥基爾大學農學院還沒有這些課程。

1970年,她獲得美國女大學生協會獎學金,在博士論文答辯後,立即前往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校園(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作博士後研究,課題是作物生理性狀的選育,所研究的作物是稻米和蕃茄。

回古晉家鄉工作

她在2019年10月9日接受訪問時,侃侃而談,興致勃勃。她說道:「1971年,我在加州的第二年,雖已被加州大學聘為研究員,但還是申請到砂拉越農業局當科研人員的工作。

「我離開古晉老家到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國念書,先後十多年。現在學習告一段落,想為砂拉越的農業貢獻所學,且能回家陪伴父母。」

她補充說,砂拉越的經濟命脈之一是農業,她想把自己所學報效家鄉。

砂拉越的經濟來源,除了沿海擁有的豐富油田,所生產的胡椒、油棕、橡膠、碩莪、椰干、樹桐和燕窩,也是世界聞名的。近二三十來,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也在該州經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沈博士最早是受聘於砂拉越農業局下轄的「實蒙谷農業研究中心」當研究員。

「當時砂拉越的胡椒正因根腐病蔓延,幾乎所有的胡椒園都遭殃,胡椒農面臨破產,許多種植人失去經濟來源,胡椒業一蹶不振。」

她透露,由於胡椒根腐病多次發生,原本大面積種植的華人胡椒農,都對這個行業絕望,紛紛退出,不敢再種。剩下的是以伊班人占多數的原住民,他們多數採取小面積種植,若遭胡椒根腐病侵襲還不至於損失重大。

胡椒是胡椒科胡椒屬多年生經濟作物,喜歡高溫高濕的環境,種植兩三後年便有收穫,管理好的話其經濟壽命可達20年。砂拉越胡椒平均產量每公頃在1.75噸左右,是一種重要的熱帶香辛作物。 沈博士的第一個研究項目,便是培育能抗胡椒根腐病且高產量的新品種胡椒。

「在當時,這是一項嶄新而且費時的艱巨任務。」

1993年,砂拉越州副首席部長在州議會總結髮言時,盛讚沈純良的工作表現。他說,這位「胡椒博士」獲得英國提供的皇家協會獎學金,到英國諾丁翰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從事胡椒新品種培育技術的博士後研究,是砂拉越農業部乃至砂拉越州的殊榮。

「在這個莊嚴的議會裡,對此殊榮給予恭賀是不尋常的,但我們都會同意她所取得的成就絕不可等閒視之!」英國皇家協會獎學金每年只頒發給兩位專家,從全馬頂尖科學家之中挑選出來。

28年成功培育三新品種

沈純良博士解釋,以當時的條件,要培育新品種的確是艱辛的。

「首先是胡椒種質的資源有限,加上它是多年生多倍體植物,培育新品種的工作從雜交開始,等獲得雜交種子後,將其萌發為實生苗,約兩年後實生苗才開花,從開花到結果要八九個月。」

種質資源又稱遺傳資源。種質是指生物體親代傳遞給子代的遺傳物質,往往存在於特定品種之中。如古老的地方品種、新培育的推廣品種、重要的遺傳材料以及野生近緣植物,都屬於種質資源的範圍。

這期間對可抗病性進行檢測。另要評估其產量的話,新品種必須要種植在不同地域並且至少要有三年產量的數據。試驗期間要嚴密跟進雜交胡椒株的成長。這些工作除需要人力和物力還得有耐心與毅力。她對那些多年來勤奮認真,忠心耿耿地協助她作胡椒育種工作的助理員們感激萬分。對他們的付出至今也沒忘懷。

她指出,開始時沒有硬體設施,也沒有已開闢好的田地供她進行培育胡椒新品種的工作。她分配到一片約三公頃次森林以作為她培育胡椒新品種的基地。於是她得安排砍伐該次森林並安排開闢道路,建設溫室和遮蔭棚。種質資源就是那些已種植在田裡的胡椒株。

「當時最珍貴的資源,或許就是1963年之前,從英國『丘園』引進的七個胡椒品種和21株栽種在黑塑料袋裡的,1966-67年間在實蒙谷農業研究中心任職的科研人員所做的雜交第一代胡椒苗。」

開始時她有三個助手,一個中學程度,兩個小學畢業。不過,當地政府對她後來展開的工作,都能儘量給予支持,包括財力、物力和人力。因此,她得以在那片次森林裡,逐步建立了六座溫室和五個遮蔭棚,這些設施便成為她開展胡椒研究的基地,種滿了所採集到的胡椒屬和胡椒種質資源及雜交的後代。

「當時的胡椒種質資源苗圃是國內外官方胡椒訪客必到之地,其中科斯達黎加管理作物種質資源的官員,看了我們在管理胡椒種質資源方面的表現給予很高的評價,並主動建議我們去把他們不打算再管理的胡椒種質資源拿到砂拉越來。這確實是個天大的喜訊!」

接著,她也建造胡椒根腐病以及胡椒線蟲抗性測試實驗室,並在實蒙谷農業研究中心主樓建立兩個實驗室,供植物組織培養、分子生物學和基因修飾,開展研究工作。

沈純良和她的團隊,經過28年的不懈努力,總共選育並推出三個胡椒新品種。

「其中一個新品種,便是我從21株雜交的第一代植株里選育出來,再做回交,前後花了20年時間才選育成功的。州長把它命名為『實蒙谷金號』。」

她補充說,退休前她在國內外採集和引進了總共258個胡椒屬和145個胡椒的樣本;從中美洲科斯達黎加引進的胡椒品種,經過選育後已培養成一個叫「實蒙谷阿曼」的新胡椒品種。

砂拉越胡椒品質世界第一

沈純良博士指出,胡椒育種工作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種質資源缺乏,具有抗胡椒根腐病基因的胡椒品種更是付之闕如。

「我們只好退而求其次,育種的初期目標,只選育能忍耐胡椒根腐病侵襲、不至於立即全部枯死的品種。基因修飾和基因編輯,是近幾年的育種新途徑,可是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反對轉基因作物,所以在胡椒方面,馬來西亞不敢嘗試,主要是擔心由此培育成功的新品種賣不出去。」

胡椒原產於印度西南海岸馬拉巴爾地區的熱帶雨林,也就是今天的喀拉拉邦一帶。這種植物距今有4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早在公元前2000年,胡椒就已經是當地居民餐桌上的常客。各種風味的咖喱中往往都混有胡椒粉,以增添食物的辛辣感。

目前全世界共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種植胡椒,其中數亞洲地區的胡椒栽培面積最大,產量最高,占全球總產量的八成左右。越南、印度尼西亞和印度是主產國,越南更是幾乎包辦了全球胡椒出口市場的一半。另一主產區南美洲巴西的產量僅占世界總產量的18%。不過,馬來西亞砂拉越生產的胡椒,至今仍是多數人認可品質最佳的產品。

沈博士曾獲得荷蘭政府獎學金,到沃根寧根農業大學研究植物育種半年,也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獎學金,到巴西參加國際植物組織培養的培訓課程。九十年代,英國皇家獎學金還資助她到諾丁翰大學總校及其農學院,學習基因修飾一年。

伊班婦人背她下陡坡

沈純良退休前,榮膺馬來西亞砂拉越州A級模範公務員榮譽。沈博士在回顧走過的人生時說了一個故事:「我曾在伊班人胡椒田地做過上百個實驗,熟悉那裡的農民。退休後很多年,我回去胡椒園視察,那裡已不像以前那樣落後,需要坐小船才能抵達了。認得我的伊班族父老興奮地告訴我,我們培育的胡椒新品種,現在仍是養活他們全村人的寶貝,并力邀我去看坡下的胡椒園。」

依班胡椒農收成後曬胡椒的場景 「我看著胡椒園的陡坡有點遲疑,自己的體力腳力肯定已不如當年。這時有個年輕伊班婦人看出我的為難,自告奮勇要背我走下胡椒園。」

充滿生活鬥志的沈純良接著說:「從事胡椒研究的工作,我確實吃過不少苦頭,不過,還是覺得這一生過得很充實。我幫助了家鄉的老百姓,特別是至今還依賴胡椒種植維生的土著如伊班、畢達友、加央與肯雅族人以及華人,他們也很感恩。另一方面,我也多少為家鄉的 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退休後,砂拉越農業局仍續聘她在農業研究中心任職多三年。期滿,馬來西亞砂拉越大學便聘請她當副教授。目前她仍是馬來西亞胡椒局育種與組織培養顧問,以及多個植物研究機構的委員。她說:「我們培育的胡椒新品種,有兩種比較受歡迎,產量高,耐病性強。要培養抗病品種,須掌握抗病基因,我們手上目前沒有這方面的資源。」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曾委任她為該研究所的外國專家,指導胡椒組織培養及胡椒染色體抹片的工作。期間她也有幸參與胡椒基因組的工作。近年來,中國充分調動資源強勢,重視並吸收國外人才,在各省各領域建立院士站。

她說:「我有幸被邀加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向海南省申請掛牌的海南省院士工作站工作,這是對我專業的肯定,也是馬來西亞的榮耀。」

馬來西亞在許多方面走在其他國家前面,胡椒的研究是如此,橡膠、油棕也一樣,但資源有限,無法持續攀登高峰,如胡椒基因編序就做不到。之前有專家想做榴的基因編序,後來一查,兩年前已讓新加坡捷足先登了。

社會工作方面,她尤其熱心推動教育工作,曾擔任砂拉越中華中學的學術顧問。2014-2017年,她受委為馬來西亞科學、技術及創新部研究基金評審委員會委員。

2008年至今,她是馬來西亞農業局植物新品種保護技術委員會委員、植物新品種測試員、砂拉越生物多元性中心顧問。2012年至今,她成為馬來西亞天然資源及環境部生物安全局轄下遺傳修飾(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2013年至今為馬來西亞胡椒局委任為研究與創新局顧問。2019年受委馬來西亞砂拉越大學課程委員會委員。此外她也是馬來西亞紅新月會古晉區委員會委員和永久會員。

1/2
下一頁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5130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446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