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表2021年的財政預算案時,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及財政部長王瑞傑宣布,消費稅仍將按計劃在2022年至2025年調高至9%,而且宜早不宜遲。不少國會議員在三天的預算案辯論中,紛紛為民請命,提出各種不同稅收和收入建議,以便減輕民眾的生活負擔。王瑞傑在總結辯論時,一一予以回應,並解釋了提高消費稅的必要性。他也利用這個機會,重申了財政紀律的重要性。作為基本國策,這也是適時的回顧和提醒。
議員所提出的建議,包括徵收財富稅、調高房地產印花稅、出售國有土地、動用更多來自儲備金的凈投資回報、發行公債等等。這些建議的目的,都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來支付不斷高漲的支出,避免提高消費稅等加重民眾負擔的稅賦。議員的建議出自良好的動機,部分也獲得王瑞傑的正面回應,表示政府會納入考慮;但總體而言,很多建議可能牴觸了自建國以來便確立的量入為出的財政原則,長遠來說恐怕弊大於利。
為了避免未來的政府揮霍國本,推行利用赤字來籠絡人心的民粹主義政策,政府在1990年代修改憲法,規定歷屆政府必須保持財政平衡,不能輕易動用國家儲備金或隨意舉債,所有經常性支出都得以經常性收入支付。這麼做有幾層積極意義。
首先,它確保政府不會為了短期政治利益而犧牲長期發展規劃;
第二,它保護新加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儲備金得到善用;
第三,它保障未來世代新加坡人的利益不會被提前蒸發。

王瑞傑在回應議員的建議時提出了兩個重點。第一是儲備金所帶來的凈投資回報,目前已經是財政收入的最大宗,高於個人所得稅、企業稅和消費稅。第二是隨著人口老化,公共醫療支出不斷提高,加上教育和國防等的需要,就算提高消費稅2個百分點,也不夠償付持續增長的開支。這意味著今後的政府必須更審慎理財,要不嘗試削減開支,要不就得提高稅負。
儘管表示政府會予以考慮,王瑞傑也坦言財富稅並不足以應付增長的開支;針對高價值房產的房地產印花稅雖然也有累進稅的公平性,但特別是額外房地產印花稅等稅種,主要目的還是在調節房地產市場的需求,不在增加政府收入。至於出售國有土地,王瑞傑提醒說這會導致兩大弊端,一是土地價格起伏會影響財政收入穩定;二是政府會形成依賴,並人為推高土地價格且增加售地,影響長期的城市規劃。
把出售土地的獲利放入儲備金投資,是比較有持續性的做法。由於凈投資回報已經成為最大的財政收入來源,僅動用50%而再投資其餘50%,才是讓儲備金繼續增長,為後人保障源源不斷的財政來源的負責任做法。誠如王瑞傑所警告的,為了減輕眼前負擔而使用更多的凈投資回報,最終將坐吃山空。同理,發行公債只能用在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而不能應付經常性開支,否則也等同於在花子孫的未來錢。
無論經濟發展到什麼程度,新加坡小國寡民和天然資源匱乏的先天不足並不會改變,建國一代為國家所累積的龐大儲備金,讓政府去年能夠調撥款近1000億元來應對疫情,協助國人渡過冠病疫情這個世紀難關。所以,今人也有同樣的義務,為後人未雨綢繆,因為未來的世界形勢會更加充滿不確定性,挑戰會更為艱巨。守住這個保護國家命運的根本,必須是歷屆政府首要的責任,而履行這一神聖責任的辦法,就是嚴格的財政紀律。換言之,量入為出的財政預算案必須是一以貫之的基本國策,應當在每一年的預算案辯論中反覆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