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加坡是美食的天堂,有各種米其林餐廳,也在可以在親民的小販中心吃到各種風味的小食。本文作者是知名美食家何華,他認為最好的美食永遠在私家。他推薦的「南洋三味」又有什麼講究呢?
第一味、米暹(Mee Siam)
最好的美食永遠在私家。最近有幸去林美均女士家吃到自製的米暹(Mee Siam)和烤烏達。說到林家的米暹,來頭可大了,它是李光耀母親親自教林美均的。林女士剛結婚那些年和李夫人做了十年鄰居,美麗大方的優雅少婦,一定頗得李媽媽歡心。林美均說:「我結婚不久,家裡都是小鍋小罐的,李媽媽把家裡的大炒鍋帶來我家,教我如何做米暹,一晃四十多年了。」
我翻閱1976年出版的《李夫人食譜》(中文版),看到米暹的照片,和林家端出來的米暹幾乎一樣:一大碟米粉,上面飾以煎好的豆乾和蝦仁,把雞蛋瓣和切開的酸柑排列在碟邊,美麗誘人。濃郁的調料用另一個大碗裝盛。
李夫人是娘惹,那時娘惹要想找個好婆家,必須學會烹飪。李夫人在自序里寫道:「當時,媒人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們通常在上午十時就找上門來。那正是我們在準備隆巴料(rempah)的時候,他們只需聽石杵的敲擊聲,就知道這家裡有無好廚子。從杵搗聲中,就可以聽出在舂研哪些用料,以及廚子有無經驗。」做娘惹,不容易,除了廚藝、縫紉,還必須恭謙有禮。這群勤勞持家的南洋少奶奶,與遊手好閒的西方貴婦人不一樣。

第二味、黃金糕(Kueh Ambon)
每個人口味不同,南洋糕點我覺得黃金糕(Kueh Ambon,也稱Bika Ambon)最好吃。每次經過Bengawan Solo,總會買一兩塊黃金糕,這種糕點呈蜂巢狀,有彈性,帶有淡淡的酒香,真誘人。它由木薯粉、雞蛋、椰汁、酵母、糖等製成。也有人稱它魚翅黃金糕,不是裡面有魚翅,而是長形蜂窩像魚翅。我喜歡黃金糕可能與它的構成含木薯有關,本地經常有流動夜市,搭個棚子就是了,鬧哄哄煙燻熏的,我匆匆進去花兩塊錢買三塊煎木薯糕,趕緊出來——無非因為喜歡吃煎木薯糕。
前年,一位作家好友請畫家許夢豐吃飯,邀我作陪。飯桌上我隨口說一句「我喜歡吃黃金糕」,不料它也是許夢豐的最愛。棉蘭的黃金糕天下第一,許老師曾有學生是蘇門答臘棉蘭人,以前常帶給他黃金糕。他說:「有幾種顏色的包裝盒,紅色的最好。棉蘭的黃金糕因為用椰花酒發酵,所以格外香。」一句話點醒了我,難怪,棉蘭的黃金糕和新加坡的不同,關鍵就是椰花酒。
我認識一位印尼老闆,棉蘭人,家鄉來人總少不了攜帶幾大盒黃金糕,每次提到老家來人,得意得有點不可告人卻又想昭示天下,那神情讓我想到張愛玲的句子「他陰惻惻的,忽然一笑,像只剛吞下個金絲雀的貓」。

第三味、肉骨茶(Bak Kut Teh)
南洋傳統的肉骨茶從早上開到中午,下午就關閉了。沒有冷氣,邊上還有個煤氣爐燒水泡茶,熱烘烘的,吃得滿頭大汗。有時吃著吃著,下起了大雨,店家忙著把廊下的桌椅往裡面搬移,弄妥當了,雨也停了(老天有時愛作弄人),驕陽從雲層里鑽了出來,蒸得地上的水汽升騰起來,越發熱了。南洋的早午餐,不就該是這般景致與情調嗎?偶爾遇到微風涼爽的好天氣,吃起來又是另一番風味。
我們常去歐文路的興興肉骨茶,除了砂鍋肉骨茶,他們的蒸魚、鹵豬腳、茼蒿也極好。
如果有遠方來客,我們會到「老字號中峇魯肉骨茶」,他們的滷豆卜一流,甜品「冬瓜白果」更是富有創意。選擇這裡吃早午餐,當然因為餐後,可領外地朋友看看新加坡首個新式「共同住宅區」。史學家許雲樵在《中峇魯區今昔》一文中寫道:「因為這是新式的共同住宅,人文界人士趨之若鶩,紛紛遷入居住。」遷入這裡的文化人,屬南來作家郁達夫最有名了,他住過的房子,至今還保留著。
日前上海來的朋友,看了這一帶的建築,大為驚嘆,認為充滿了晚期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那樣的弧形和垂直線條,在上海的老建築里可以找到很多對應,譬如鄔達克設計的上海大光明電影院,建築外立面沒有什麼精雕細刻,卻以線條取勝。中峇魯的建築也是如此。

有次我們一群人去中峇魯吃肉骨茶,一位朋友帶來極品大紅袍和老普洱。一桌子的菜,價格大概也抵不上他的幾泡茶吧。有好茶助興,大家從上午10點邊吃邊聊,一直持續到午後一點才散。我們都感嘆如此奢華又平民的「早午餐」,稱得上是南洋的一大特色。南洋的人和物,再怎麼富麗,也不糜爛,都還保留著謙卑樸實的草根精神,這點真讓人感念。
本文刊載於《怡和世紀》2020年6月第43期。作者為《怡和世紀》特約撰稿人。
《南洋滋味》,廣東人民出版社,作者何華。本書精選有關南洋美食與歷史、文化的文章,內容富有文化底蘊,筆調輕鬆自在,為讀者講述了一個個關於美食和名人的故事,反映了作者提倡的生活態度,分享了作者悟出的人生哲理。另外,特請著名畫家唐吟方畫了十幾幅插畫,讀來賞心悅目。

《怡和世紀》是新加坡由百年以上歷史的華人社團「怡和軒」所發行的綜合型文化季刊,含時事觀點、金融財經、人文史地,也設有藝文欄目。
網站:www.eehoehe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