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出台一項新法律規定,將出售或濫用SIM卡進行詐騙列入非法行為,通過增加獲取真實號碼的難度打擊詐騙,但此項手段能否終結猖獗的求職和電商詐騙仍待觀察。
1. 防詐盾牌or貓鼠遊戲
新加坡警察部隊和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發現,當地人購買的SIM卡越來越多被濫用於詐騙,2023年超23,000條本地移動卡涉及網絡犯罪。
為使詐騙者更難獲得本地號碼,打擊網絡釣魚詐騙,新加坡新出台SIM卡濫用法,但其究竟是防詐盾牌還是貓鼠遊戲仍存在爭議。
全球反詐騙聯盟新加坡分會的創始成員Jason Williamson表示,此項新規可能無法防止目前更普遍的詐騙手段。
求職和電商詐騙是新加坡最多的騙局,詐騙者往往使用Facebook、WhatsApp和Instagram等平台瞄準潛在受害者。
人們不斷增長的對這些社交媒體和消息傳遞平台的需求,助長了平台的發展,使其擁有30億每日活躍用戶,同時也成為欺詐的沃土。

一項針對銷售和濫用本地SIM卡進行詐騙的新法律
來源:CNA
2. 更少的身份驗證
獲得新用戶和廣告投資的競賽使平台和大多數普通用戶都希望進行更少的身份檢查,以使操作更加簡單。
平台往往只在註冊時需要電話號碼,其餘不需要將其與真實身份聯繫起來,因此平台成為虛假和無法追蹤的個人資料的開放「遊樂場」。
對於在線求職者或消費者來說,本來使用與身份關聯的電話號碼對帳戶進行身份驗證是防詐的最佳手段,但很多網站缺乏這項對用戶基本的保護措施,且不同網站有不同的身份驗證方式。
儘管內政部電子商務市場交易安全評級計劃點名批評了不達標的網站,但到底只是提出變革建議,沒有作強制要求。

更常見的詐騙發生在線上平台 來源:CNA
新規檢查SIM卡所有權作為防詐眾多手段之一,更適用於使用本地號碼與受害者進行直接互動的騙局,如來自虛假新加坡公司或機構的網絡釣魚電話以及可疑簡訊中的非官方連結。
當詐騙及其選擇渠道的不斷演變,一扇門關閉時另一扇門被撬開。阻止非法本地號碼的供應反而可能會將更多詐騙者驅趕到檢查不嚴格的平台上,使詐騙的容易程度和追查難度提升。
平台使真實身份與數字帳戶分割,非法在線交易將處於無法追蹤領域。所以如果不更嚴格地檢查身份,新規的影響將有限。
3. 更多的保護措施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IMDA的「責任共擔框架」已宣布,若發現電信運營商違反基本責任,如沒有設置垃圾郵件過濾器,限制詐騙簡訊發件人ID等,將對電信運營商進行財務處罰。

求職詐騙和電商詐騙 來源:CNA
運營者將採取措施以阻止未經驗證的數字身份在騙局中起作用。新加坡電信的SingVerify與其他提供商M1合作,可為服務提供商驗證用戶身份,以阻止未經授權訪問人們喜歡的應用程式和帳戶。
立法者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將私營部門的舉措和立法拼湊成有凝聚力的框架,以減少整體詐騙。
作為消費者,如何從虛假信息中發現真實,仍是減少詐騙的最大挑戰,將身份作為抵禦詐騙的第一道防線可以幫助我們驗證所有數字交互中的各方。
否則新規可能只是在一千次切割中的某一個傷口上貼上「創可貼」。
參考資料:
1. Commentary: Singapore’s SIM card misuse law - a shield against scams or just more cat-and-mouse games? C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