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國都處在通脹的壓力下,新加坡也不例外,那麼高通脹下對本地有何影響呢?
01 減少外食
通脹壓力加劇,最新消費習慣調查發現,本地35%的受訪者在過去六個月里已減少在外用餐,比率是六個東南亞國家中最高的。
這項針對東南亞消費者的網絡問卷調查由兩家數據分析公司Blackbox Research和Audience DNA於今年11月聯合展開。參與調查的9231名15歲以上的受訪者,均勻分布(各占16%至17%)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和菲律賓。
新加坡受訪者共有1577人,占總人數的17%。他們被問及面臨的最大財務挑戰時,票選前三的分別是利率上漲(20%)、家庭日用品價格的普遍上漲(16%)和汽油價格/交通費用上漲(15%)。
調查結果也顯示,我國35%的受訪者在過去六個月里已減少在外用餐,20%降低了使用送餐服務的次數,比率為六個東南亞國家中最高。另外,有23%表示會購買更多打折促銷商品。
不過在購物習慣方面,選擇網絡購物並本地送貨的受訪者已達到35%,冠病疫情期間,線上購物成為人們首選的購物方式。

38%的本地受訪者認為網購最大的好處是帶來便利,32%則認為選擇更多樣是他們看重的,也有23%覺得網購能夠緊跟時下潮流。
整體來看,九成的受訪東南亞消費者在過去六個月中,削減了開銷或降低了家庭開支,以應對通脹飆升帶來的影響。他們當中,67%表示通脹壓力加劇加上利率上升,讓他們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感到焦慮。
02 人力成本高
金管局和貿工部指出,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需求已放緩,供應鏈摩擦也減小。能源和食品價格已從今年初高峰迴落,但由於供應緊張,價格仍處於高位。發達經濟體的人力市場仍緊縮,薪金壓力大,進口通脹預料保持在較高水平。
雖然全球能源和食品價格已回落,但人力市場依然緊張,推動我國9月份核心通貨膨脹率升至5.3%,高於8月的5.1%,創14年來新高。
經濟師預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明年4月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讓新元加快升值應對通脹。
9月的整體通脹率維持在7.5%。與8月一樣,私人陸路交通的通脹降低,抵消了核心和住宅通脹攀高的影響。
這兩個通脹數據和經濟師預測的中位數一致。
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需求已放緩,供應鏈摩擦也減小。「能源和食品價格已從今年初的高峰迴落,但由於供應緊張,價格仍處於高位。發達經濟體的人力市場仍緊縮,薪金壓力大,進口通脹預料保持在較高水平。
國內人力單位成本短期內會隨薪金增長進一步攀升、水電費預料保持在高位,企業預計繼續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擁車證限額收緊、市場對租房需求強勁,汽車和住宿成本漲幅預計下來幾個季度繼續持高。
明年整體通脹料介於5.5%至6.5%
金管局和貿工部預計今年核心和整體通脹分別達到4%和6%。

核心通脹料在未來幾個季度居高,明年下半年隨著國內人力市場及全球通脹料趨於緩和而放緩。考慮到包括消費稅調高在內的所有因素,當局預計明年整體通脹介於5.5%至6.5%,核心通脹介於3.5%至4.5%。若不包括消費稅的一次過影響,明年整體通脹料介於4.5%至5.5%,核心通脹介於2.5%至3.5%。
消費稅調高會讓核心通脹在明年2月達到5.8%的高峰。
雖然全球能源和食品價格緩和,緊縮的人力市場加劇薪金壓力,本地員工薪金門檻(Local Qualifying Salary)、漸進式薪金模式(Progressive Wage Model)拓展到零售業可能加快了薪金價格螺旋上漲。

食品價格漲幅尚未見頂,非熟食、熟食、肉類、油脂、蔬菜和乳品的通脹進一步攀高,小販中心和餐館的食品通脹都攀高,部分是因為薪金上漲壓力。
9月消費者價格指數三個月平均移動環比漲幅放慢到0.5%,低於8月的0.7%,接下來通脹增長勢頭會繼續放緩。不過他認為,由於核心通脹依然高於當局的目標2%,明年4月金管局會再度收緊貨幣政策來對抗通脹。
03 退休金
本地繼續面對物價上漲的壓力,服務和食品價格進一步上揚,推動8月份核心通貨膨脹率上升至5.1%,是過去14年以來的新高。這些數據也證明,通脹並沒有隨著金管局多次收緊貨幣政策而消失。今時今日的樂齡一組必須更積極守住自己的養老金,才不會讓不斷上漲的價格蠶食掉。
在各投資群當中,退休人士是特別容易受到通貨膨脹的負面影響的。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投資組合中,為了減低風險,通常都會有比較高比例的債券。不僅如此,許多退休人士並不會為自己的投資組合注入新資金,因此他們通常也無法做到成本平均化,也不能從較低的股價中獲益。
01 股票投資 在股票投資方面,退休人士不應該只關注這一、兩年股價高回報的股票。退休人士可以考慮投資在有增加股息記錄的優質公司。以美國股市而言,在標準與普爾500指數股票當中,就有大約65隻股是屬於這類的「股息貴族」。這些股票在至少過去的25年里,每年都有增加股息。
如果退休人士對股票不熟悉,也可以考慮直接把錢放在派息基金。退休人員應該通過建立有彈性的投資組合,例如:通過低風險的派息基金,以及投資在中期投資級的公司債券或債券基金賺取穩定的收入。
如果這些退休人士有更長的時間範圍,他們還可以考慮利用長期的結構性驅動因素和大趨勢,例如:中國、人工智慧和可持續發展作為投資的重點。另外,醫療保健和必需消費品等行業的防禦性股票也可以限制市場拋售期間的下行風險。
對於退休人士來說確保投資沒有因為通貨膨脹而縮水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投資者偏好風險較高的投資,他們還可以考慮像美國金融這樣類別的股票,這些股票應該可以從利率上升中受益。

希望通過趁低買進的投資者,他們應該謹慎選擇股票和債券,採取多樣化和中期觀點是重要的。這些投資者也應該逐步吸購,並在未來幾個月內分散新投資的買進時間,以防市場因通脹和利率上升,或是對經濟衰退出現進一步走弱。
市場上是沒有一個能夠完全避免投資組合免受通脹上升影響的「特別配方」。但是投資者是可以通過購買那些槓桿率不高、資產負債表強勁、現金流和現金持有量健康的公司來降低風險。
02 持有適當的現金
身邊持有適當的現金可以避免退休人員在投資市場低迷時,從「縮水」的帳戶中提取資金。不過現金總是跟不上通貨膨脹的步伐的,所以現金最好不要持有太多。
一個可參考的標準是,將持有的現金部分保持在一到兩年的需要就可以了。而且放在銀行的現金應該儘量找那些能給更高利息的戶頭類別(例如:定期存款)以及銀行,確保手頭上的每一分錢都在「做工」。
03 小部分的黃金投資
在談到黃金投資時,黃金確實在歷史上證明了是個很好保值的避險資產。不過,黃金不會為主人賺取定期回報,而且它對利率波動很敏感。
在利率上升時,投資者可能會轉向其他可以生利息的資產類別,這就會拖累金價。此外,黃金還持有成本。這也就是為什麼黃金會從今年3月份的每盎司2000美元左右的峰值,跌至最近的1700美元左右了。
利率上升,黃金就失去了光彩。但是投資者在他們的投資組合中,持有一些黃金是應該的,因為黃金可以很好對衝突如其來的負面意外。此外,如果經濟最終真的出現衰退,央行可能會停止加息甚至降息,這對黃金來說就會是個好消息。
04 15億元補貼
為協助本地家庭應對物價上漲,政府又再出台15億元援助配套,今年12月約250萬名新加坡公民可獲300元至500元的一筆生活費特別補助。此外,政府為每戶新加坡家庭提供額外100元社區發展理事會鄰里購物券(CDC Voucher),發放60萬張各值30元的公共運輸補助券等。
政府今年初在財政預算案中推出5億6000萬元的家庭援助配套,4月宣布提前實施部分措施,6月接著出台15億元援助配套。
其中在今年12月,約250萬名新加坡公民可獲300元至500元的一筆生活費特別補助。
以現金形式發放的生活費特別補助提供給明年滿21歲或以上的新加坡人,他們在2022估稅年的估稅入息須不超過10萬元,並且最多有一個房產。低收入群體可獲得的補助額較高。
這筆特別補助會在今年12月發放,加上早前宣布幫助國人減輕消費稅上調影響的定心與援助配套,首筆現金補助到時也會一併發放,以估稅入息不超過2萬2000元的低收入群體為例,他們將獲得500元的特別補助以及200元的定心配套現金補助,共700元現金。
除了生活費特別補助,這次的援助配套還包括:

一、為每戶新加坡家庭提供額外100元社區發展理事會鄰里購物券(CDC Voucher)。加上較早時宣布的每戶200元購物券,公民家庭明年1月各會獲得共300元購物券,一半可在參與計劃的超市使用,一半可用來光顧鄰里商店和小販攤位。
截至10月13日,97.6%公民家庭已領取去年發放的鄰里購物券,92.1%領取了今年的,兩輪總消費額將近1億9800萬元。
二、發放60萬張各值30元的公共運輸補助券,給家庭人均月入不超過1600元的本地居民家庭,並在明年提供額外約2億元補貼,緩解車資上漲對乘客的影響。這些措施已在10月12日宣布車資上調時透露。
三、調高教育部經濟援助計劃的家庭收入和人均收入頂限,並在2023學年增加全職工藝教育學院學生的助學金。
加上早前宣布的措施,政府今年提供的援助將能完全抵消低收入家庭的平均生活費上漲,對於中等收入家庭來說則會抵消過半。
這次的援助配套無須動用國家儲備金,資金源自2022財年上半年比預期好的財政收支狀況。這是因為奧密克戎冠病變種毒株沒有預想般嚴重,許多經濟產業得以加快開放。
05 工資上漲
《2022年勞動力報告》預估數據顯示,本地全職居民的名義收入中位數從去年的4680元增至今年的5070元,8.3%的增幅也比去年的3.2%高。即使計入通脹,實際增長有2.1%,高於去年的0.9%。此外,低收入雇員的收入和中位數相比的差距也縮減至18年來最小。
雖然通貨膨脹攀高,全職雇員今年的收入還是繼續增加,計入通脹後的實際收入中位數增長高於去年,達2.1%。同時,收入最低20%雇員的收入和收入中位數差距也縮減至18年來最小。

《2022年勞動力報告》預估數據顯示,本地全職居民的名義收入中位數從去年的4680元增加到今年的5070元,
8.3%的增幅也比去年的3.2%高。即使計入通脹,實際增長有2.1%,高於去年的0.9%。不過,還是低於2014年至2019年的平均每年3.8%。人力部解釋,疫情前的通脹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