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玉心教授將在6月30日卸下國家傳染病中心主任職務。(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新加坡三年多來的抗疫道路上,有幾位關鍵人物的名字可說家喻戶曉,其中包括:
領導政府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的三位聯合主席: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貿工部長顏金勇,以及衛生部長王乙康;
記者會上曝光率不低的衛生部醫藥服務總監麥錫威副教授;
經常接受媒體訪問、為新加坡人解析疫情最新情況的國家傳染病中心主任梁玉心教授。
隨著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於今年2月解散,麥錫威副教授的職稱也從5月1日起更名為衛生總司長,而麥錫威副教授會是新加坡第一任衛生總司長。
與此同時,國立健保集團也在上個月宣布,梁玉心教授掌管國家傳染病中心六年後,將於6月30日卸任,由衛生部傳染病管理司高級司長李堅明教授接任。
國家傳染病中心在2019年5月開始運作,梁玉心教授可謂功不可沒。
除了近幾年積極對抗冠病疫情,她也帶領團隊在中心啟用的同一個月份,處理首起由境外輸入新加坡的猴痘病例,之後也對抗一波小規模爆發的麻疹。
她日前接受《亞洲新聞台》訪問時,談起傳染病中心設立初期時,不乏一些令人難忘的趣事,也讓她從與團隊的合作過程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回憶。
員工一開始經常在中心「走來走去」

設立國家傳染病中心之初,團隊必須設計步行路線及工作流程,將交叉感染的機率減到最低。(聯合早報)
梁玉心說,成立國家傳染病中心,最主要的目的是建設一個能應對新暴發感染病毒的綜合設施。為此,幕後團隊得應付重重挑戰。
其一,中心的面積「縮水」了,因為團隊從原本10公頃的空間,搬遷至只有面積兩公頃的現有地段。
此外,團隊還有一個關鍵考量,那就是如何在從一處走到另一處時,將交叉感染的機率減到最低,還必須將受污染的材料和其他材料區隔開來。
梁玉心透露: 「我們須設計路線,讓大家能安全地移動,還必須指定路線,丟棄受污染的材料,不讓人們無意間接觸到這些材料。」
梁玉心笑著說,為了儘快熟悉「新家」,中心員工還是回歸最原始的方法:不停地走路。

國家傳染病中心在2019年5月開始運作,同月處理首起由境外輸入新加坡的猴痘病例。(聯合早報)
員工們持續不間斷的練習和「彩排」,終於在中心2019年5月處理猴痘病例,以及後來對抗麻疹和冠病疫情時,看到了成效。
她說: 「當時,我們已經建立工作流程,員工對於看診中心(screening centre)的運作也有第一手經驗,並清楚知道該如何移動病人。」
回首六年沒有遺憾
訪談中,梁玉心盛讚國家傳染病中心團隊的獻身精神,並表示她從不覺得國家傳染病中心多年來完成的任務,是自己的功勞。
「(建立傳染病中心)不是一個人的事,是全村人的事……我有很好的前輩、同事,和員工,跟我一同籌劃這座新中心、從舊的傳染病中心遷移過來,並重新設計工作流程。」
至於為何選在這個時候交棒,梁玉心透露,這是因新加坡疫情已經趨穩:
「在對抗冠病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下一代挺身而出,而他們當中許多人都展現出色的領導能力……因此現在交棒給年輕同事正是時候。」
卸任在即的梁玉心說,她目前的當務之急是與李堅明教授緊密合作,確保兩人順利交接。
卸任後,梁玉心將擔任衛生部高級顧問醫生和國立健保集團高級顧問,繼續在醫療領域做出貢獻。
展望未來,梁玉心除了希望能繼續在傳染病和處理疫情爆發方面運用她的經驗和知識,更希望能建立更多區域及國際的聯繫,以加強疾病的監測,並及時獲取信息。
她也指出,繼續培育人力資源,確保國家傳染病中心擁有能傳承使命的優秀人才,至關重要。

梁玉心說,她的團隊具有勇於奉獻的精神,時時刻刻都願意承擔更多責任。(聯合早報)
回首過去的六年,梁玉心以四個字形容:沒有遺憾。
「一步步建立起這個地方,彙集相關人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儘管過程中面對艱巨挑戰,我們還是熬過來了,也證明了設立國家傳染病中心的價值和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