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路交通管理局最新數據顯示,公共運輸乘客量近期明顯上升。當中地鐵與輕軌服務平均每日乘客量幾乎回到疫情前水平,7月中旬的乘客量是自疫情暴發以來最高的一周。
陸交局提供給本台的數據顯示,巴士和地鐵服務乘客量年初開始就呈上升趨勢,同時在7月第三周創下疫情以來的新高紀錄,巴士乘客量達近387萬,地鐵則有325萬人次。
新躍社科大學商學院高級講師謝承憲博士說:「心態上面大家對於這個病毒有比較多一點的了解,所以也不是那麼恐慌跟恐懼,社會的活動經濟的活動慢慢地這些需求都在提升了,連帶這我們的出行屢次,它的需求也會跟著提升。」
一名乘客說:「不要站太過密。如果你看到很多人可以等第二輛。」
另一名乘客說:「因為巴士和地鐵到現在都是沒有事情的,所以就可以戴口罩就好。」
也有乘客說:「是的巴士和地鐵是有點擁擠,不過還是舒服的。」
德士和私召車服務的乘客量同樣上升,私召車服務增幅較為明顯,7月中旬乘客量達36萬人次。
在燃油價格和營運成本雙重壓力下,不管是德士或私召車公司都調整車資或額外收費來應對,儘管措施生效,不過乘客量沒有減少,受訪德士司機認為這可能因為供應較少,而且對一些消費者來說,搭德士已是一種習慣。
一名徳士司機說:「一開放就慢慢開始多人,因為車少人多,有更多趟多了20%到30%。」
另一名徳士司機說:「大家都繼續搭德士,因為已經習慣了。」
新躍社科大學商學院高級講師謝承憲博士說:「一般來說對乘客消費者對於私召車的一個黏著度會比對德士高。會給你獎勵計劃,常客計劃。因此平台費、燃油附加費可能成本上的提升就不是那麼明顯。」
專家表示,德士乘客量沒有顯著提升,可能因為不少德士司機在疫情期間轉行,導致供給量較低,無法短時間內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另外這兩年燃油和擁車證價格上漲,也可能讓更多駕車人士轉搭公共運輸。他估計乘客量有望在年底之前,回到疫情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