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區又添打卡景點!六張藝術長凳讓人駐足思考

六張藝術長凳將被設置在舊國會大廈藝術之家和濱海藝術中心之間的路上,直到2026年7月31日。(圖:許凱菱)
市政區增添六張長凳,這些凳子不僅可以讓人駐足歇息,也希望能讓人停下腳步欣賞和反思周圍環境的歷史及文化意義。
這六張非比尋常的凳子將被設置在舊國會大廈藝術之家(The Arts House)至濱海藝術中心之間的路上,直到2026年7月31日。
由藝苑公司(Arts House Limited)所策劃的「凳子」(Benchmarks)項目是以「標點符號」為設計概念。
項目策劃人駱建偉說,文字是敘述最直接的表達方式,而他覺得,說故事靠的不單單是故事的內容,故事的形式也非常重要,而形式一般是用標點符號來帶動的。
駱建偉認為,人們在步行的時候偶爾會想要停下來休息,就猶如一句話裡頭的標點符號一樣,讓人們在念句子的當兒有喘氣的機會。
因此,這些凳子在設計方面不一定和標點符號有關,更重要的是象徵在一條道路上,讓人們有機會停靠休息、回顧過去的一個角落。
駱建偉說:「想像我們在走一條路,就像是在說一句話,然後那一句話有些時候會用一些不一樣的標點符號來給那個語氣敘述的轉變。所以每一個凳子就是一個人家可以停、想像、回顧的一個地方。」
駱建偉也表示,這些凳子最主要的目的是帶來藝術感而非實用性。因此,自己也邀請了一些完全沒有參與過視覺藝術的藝術家,如文學家、戲劇導演和音樂家,來參與這次的計劃。
「它的第一齣發點是一個藝術品,然後我們才講功能。」
This is Not a Bench


家具和空間設計師賴文凱的作品「This is Not a Bench」。(圖:許凱菱)

家具和空間設計師賴文凱的作品「This is Not a Bench」。(圖:許凱菱)

家具和空間設計師賴文凱的作品「This is Not a Bench」。(圖:許凱菱)
由家具和空間設計師賴文凱所設計的「This is Not a Bench」就希望為人們提供一個探索非傳統坐姿的機會,公眾可以以不一樣的坐姿坐在凳子上。
A Micropolyphonic Stage


作曲家許美端設計的「A Micropolyphonic Stage」。(圖:許凱菱)

作曲家許美端設計的「A Micropolyphonic Stage」。(圖:許凱菱)
由作曲家許美端所設計的「A Micropolyphonic Stage」長凳則以柔和的曲線,形成了標點符號「倒撇號」和「逗號」的形狀。中間的一棵樹除了能為公眾遮蔭之外,同時也創造了一個讓人們能夠反思的安全空間,猶如一場傑出的音樂表演能夠帶動情感一般。
Re-Store / Neural Artefact Black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教授許致明的作品「Re-Store / Neural Artefact Black」。(圖:許凱菱)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教授許致明的作品「Re-Store / Neural Artefact Black」。(圖:許凱菱)
由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教授許致明設計的「Re-Store / Neural Artefact Black」則是通過人工建築實驗室專門研發的人工智慧模型所產生。
…all the King’s men


雕塑家楊劼的「…all the King’s men」。(圖:許凱菱)

雕塑家楊劼的「…all the King’s men」。(圖:許凱菱)

雕塑家楊劼的「…all the King’s men」。(圖:許凱菱)
出自雕塑家楊劼之手的「…all the King's men」長凳則皆在紀念新加坡古石。他在接受《8視界新聞網》訪問時表示,在他記憶中,富麗敦酒店附近是有一塊新加坡古石的,而作品名稱的靈感則來自於兒歌「Humpty Dumpty」。
「釘子釘成的時候,就好像一個裁縫師把不同的東西拼在一起,變成一個大塊的板塊,(如同)把我們遺忘掉的歷史縫起來。」
Sayang! Satay Sayang!


戲劇導演、戲劇教育家和創意監製陳財龍的「Sayang! Satay Sayang!」。(圖:許凱菱)

戲劇導演、戲劇教育家和創意監製陳財龍的「Sayang! Satay Sayang!」。(圖:許凱菱)

戲劇導演、戲劇教育家和創意監製陳財龍的「Sayang! Satay Sayang!」。(圖:許凱菱)

戲劇導演、戲劇教育家和創意監製陳財龍的「Sayang! Satay Sayang!」。(圖:許凱菱)
由一個金屬烤架和一張木椅組成的「Sayang! Satay Sayang!」是戲劇導演、戲劇教育家和創意監製陳財龍所設計的,而他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小時候對濱海公園沙爹俱樂部「Satay Club」的一些回憶。
他告訴記者,他記得小時候經常到沙爹俱樂部,而那裡當時非常的熱鬧。不過,自從沙爹俱樂部結業後,濱海公園一帶的人潮就逐漸消失。
#iykyk


藝術家和作家黃漢沖的「#iykyk」。(圖:許凱菱)

藝術家和作家黃漢沖的「#iykyk」。(圖:許凱菱)
出自藝術家和作家黃漢沖之手的「#iykyk」凳子,形狀則是一個莫爾斯電碼(morse code),代表著流行詞「iykyk」的解讀。
網絡文化,尤其是網絡迷因(memes)文化,靠的是創造者和解碼者之間的理解能力,而解碼者能不能夠解讀創造者的迷因,就看解碼者有多了解原創迷因背後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