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之前是否想過,作為財富管理從業者,我們身處於一個怎樣的行業?當前的財富管理是什麼?未來又有怎樣的可能性?沿著當前的發展路徑,我們會走到哪裡?而又為什麼說,新加坡是中國財富管理公司在發展過程中繞不開的一站?
「財富管理」是一門「老行當」,但在中國發展歷程還短,所以它還是一個被不斷挖掘、不斷理解的「新概念」。
「財富管理」有兩個源頭。其一出現於20世紀30年代,萌芽於高盛、摩根等大型金融機構,專門指針對高凈值客戶的「精英零售業務(Elite Retail)」,與面向大眾市場(Mass Market)的投資理財業務有所區別。
另一個源頭是「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的發展造就了世界上第一批商人富豪,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不僅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其於1882年成立的洛克菲勒家族辦公室,也是現代家族辦公室的鼻祖。
時至今日,大家對「財富管理」的理解已經遠遠超出了銷售理財產品的範疇,尤其是在資管新規落地之後,資管行業逐步回歸投資本源,資金空轉被抑制,套利空間被抽走,剛兌時代也一去不復返。而高凈值客戶的需求也不再局限於獲得收益,多樣化需求對財富管理公司提出更多的挑戰。

在這個時間點,我們可以從高凈值客戶和財富管理公司兩個角度看到兩個明顯趨勢:
從高凈值客戶的需求來說,全球化的資產配置成為越來越迫切的需求,在胡潤百富發布的報告顯示,約50%的超高凈值人士有海外投資需求;
從財富管理公司的角度來說,以客戶需求為風向標,培養服務高凈值客戶需求的海外業務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財富管理公司亟需發展全球化視野、全球化配置能力。
而新加坡,正是中國財富管理公司完成全球化升級難以繞開的一站,為什麼?
首先,人才培養與儲備優勢。
在顧問雲的訪談和調研過程中,創始人、CEO在談及戰略規劃時,「人才」是被高頻提及的關鍵因素,人與事匹配才能做成業務。而國內的金融培訓體系中,實踐課程以各類金融證書考試、金融產品銷售和市場推廣為主,院校課程又缺乏財富管理直接相關的課程,人才短缺成為財富管理公司發展業務的短板。
新加坡近十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已經超越香港成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其配套的教育設施、從業人員行為準則等制度建設也非常完善:
新加坡政府支持的金融和財富管理人才培養單位有:新加坡財富管理學院(WMI)、銀行與金融學院(IBF)、新加坡保險學院(SCI)、沈基文金融經濟研究院(SKBI)、亞洲私募基金研究院(APEI)等;
新加坡財富管理從業者行為準則有:《私人銀行業務員行為準則》、《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私人銀行業務管制的指導原則》等。

其次,實踐經驗優勢。
新加坡抓住了2008年次貸危機帶來的彎道超車機遇,鼓勵金融創新,成功從區域金融中心轉型升級為國際主要金融中心,是世界上第三大外匯交易中心,超過1.8萬億美元的資產在新加坡管理,其中80%的資產來自新加坡之外。
同時,新加坡也是全球1200多家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總部所在,眾多全球知名的金融機構在新加坡設有區域總部,如淡馬錫、挪威央行投資管理局、韓國國家養老金等。
NewBanker更是與瑞銀集團、大華銀行等機構合作,中國財富管理公司將有機會近距離參訪世界頂級財富管理機構,學習領先經驗、探討業務合作。
第三,新加坡具有政策優勢。
正如上文所說,新加坡銳意成為全球領先的金融中心,自1971年便成立的新加坡金管局也在不遺餘力地為金融業繁榮發展創造條件。
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前,新加坡以金融監管嚴格著稱,但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其他國家都紛紛加強監管的時候,新加坡反而選擇放鬆監管,而且通過稅收和管理政策的各種優惠,重點培育亞洲美元市場和金融期貨市場,從而成為了全球四大離岸金融市場之一。
以《新加坡保密法》為例,2000年新加坡進一步加強其銀行保密法之後,承諾富裕客戶全部隱私權,甚至比瑞士更加嚴格。此外,在海外信託架構設立中,新加坡的信託法律法規非常完善,且是獨立主權國家,是除了開曼等離岸島嶼之外,在亞太地區唯一合適的候選地。
新加坡的稅收政策也對財富管理行業非常友好,新加坡個人所得稅為2%-18%,美國最高稅率為35%,歐盟國家個人所得稅平均高達36%;企業所得稅方面,新加坡自2009年起降至17%,並逐漸呈現下降趨勢,美國平均為35%,歐盟平均水平為21%。
新加坡交易所是全球最國際化的交易所之一,40%的上市企業為境外企業,正如上文所說,新加坡目前在管資本當中有80%來自境外,因此新加坡資本市場也是企業連結國際資本的亞洲門戶。

最後,新加坡具有地緣優勢。
新加坡與中國位於一個時區,同屬東亞文化圈,中國和新加坡在文化傳統、價值觀念、語言和民族習慣等均有接近性。英語、馬來語、泰米爾語和華語都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華人在新加坡發展不必擔心文化相容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