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持續動盪,經濟減退,牽動亞太競爭力版圖,中國台灣、新加坡、上海,甚至澳門都想取代香港,搶占亞洲金融中心的寶座。
在這其中新加坡更備受矚目。《彭博商業周刊》等多家外媒皆看好新加坡取代香港的實力。
近半世紀的新加坡政治與經濟發展模式,堪為全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典範。

新加坡有完善的金融中心、現代化的四座機場、轉運樞紐及商港與軍港、一流的大商場與大娛樂場(包括博奕)、國際水準的大學、醫院及相關設施……再加上英語及綠化生活環境……

新加坡已成為東方社會中最西方化的大都市。

新加坡連續十年,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所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保持前三名的榮銜。
究竟新加坡政府是如何透過靈活決策,打造持續穩定、開放的新加坡?
生存下來 守住四個原則
但其實獨立後的新加坡,由於國土與內需市場都很小,加上仰賴外貿,深受國際局勢影響,先天條件並不好。但在新加坡政府的領導下,守住四個原則,竟能突圍,打造了如今傲視國際的競爭力。

第二任新加坡總理吳作棟。(法新社)
原則一
維持穩定成首要任務
新加坡物資仰賴外國,加上鄰國虎視眈眈,因此「穩定」一直是新加坡的首要國策。
新加坡政府在語言、宗教、媒體等政策制定上,都以確保社會穩定為目標。
為了族群的穩定,新加坡的選舉上也有特別設計,讓總統候選人依種族輪替,並且必須符合某些特定條件。例如現在有行政實權的總理李顯龍是華人男性,而代表國家的元首的總統哈莉瑪·雅各布(Halimah Yacob)則是馬來人女性穆斯林。

原則二
打造公平、開放環境
有一種論述觀點認為,殖民時期的香港,對英國人來說,是與中國的對接點,而新加坡,則是英國人連結全世界的地方。
正由於「開放意識」在長時間的生根萌芽下,也讓新加坡在近年的反全球化浪潮中,仍然堅持保持開放。
新加坡是個講究公平、開放的社會,只要憑著自己與團隊的努力,就能獲得成就與迴響,很快地成為「新加坡社會的一分子」。
原則三
靈活適應成必要手段
不過新加坡的優勢,亦與其和國際的高度連結有關。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特別注重國際互動,畢竟新加坡再努力,做為仰賴外貿的小國,勢必深受國際情勢牽動。
近期,中美摩擦頻頻,而夾在其中的新加坡,總體而言,新加坡與大陸合作密切,也與美國保持良好關係。

新加坡政府的作為,一切仍是以國家利益為優先,而手段就是保持開放,新加坡除了在經濟上保持開放,甚至在敏感的政府間軍事合作上,與中美都也有保持一定的互動。
原則四
精英治國、快速反省、不斷檢討
新加坡政府長期透過政府獎學金,延攬優秀人才進入政府服務,這些人才打造了新加坡政府的高效率、清廉的文化。
而「精英治國」的方向不會改變,但政府順應時勢,現在獲選的精英,已非過往只有每科成績優異者獲選,而是有某方面特殊專長的人,也有機會被政府延攬,整體人才選拔也因此更加全面。

「所有國人都應該有創新精神,才能為自己和下一代打造更美好的未來。」——李顯龍
源源發展 堅守創新之道
「彈丸之地」的新加坡能在多個領域取得全球領先的佳績,除了因為政治環境成熟穩定,保持開放靈活求變外,政府對創新的重視和高瞻遠矚也是功不可沒。
早在1991年,新加坡就成立了科技局,並制定了國家科技發展計劃,每隔五年撥款給研發和創新領域。
1991-1995年新加坡投入了20億新幣;1996年-2000年投入了40億新幣;2001年-2005年投入了70億新幣。
這個增長幅度,還真不是一般國家能做到的!
在2016年宣布的「研究、創新與企業2020計劃」中,新加坡為未來五年撥款190億新幣。
其中,86億將用於生物醫藥、先進位造技術,城市方案以及服務與數碼經濟四個領域,其餘的將用在學術研究、科研人才培養,以及為創新與創業提供支持。
人才
創新人才已居全球首位
根據美國最新報告指出,新加坡已超越矽谷,於科技創新人才方面排名為全球之首。

南洋理工大學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美國機構Startup Genome與Global Entrepreneurship Network合作,發表的全球創新生態系統報告(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比較全球55個城市創新方面的表現,8個評核標準包括資金、市場覆蓋度、環球聯繫、科技人才、新創經驗、資源吸引力、企業參與,及創業者野心與策略。
報告發現芸芸眾城中,新加坡於人才方面最為出色:
當地八成工程人才及七成半團隊人員都有至少兩年創新經驗,較全球平均72%及60%更高;
相較全球平均,新加坡創新人才的成本相對低:軟體工程師的平均年薪為3.5萬美元,較全球平均4.9萬美元為低。
國情
一直在做各種嶄新實驗
下圖是新加坡近年大力推廣的自動食物售賣機,可以一次性解決土地和人手兩大問題。去年甚至推出了首家無人餐廳,任何時間也可以吃到熱騰騰的食物,整個過程不用接觸任何人。

表面看來,這是件很悲慘、孤獨的事情。背後是新加坡政府因應人口老齡化,刻意大量引入食物自動售賣機和無人餐廳,以免日後勞動力不足。
雖有工人擔心被機器人「搶飯碗」,政府則銳意令全體國民轉型至高產值行業,令這個面積細小的國度,在充滿創新的新世紀繼續繁盛。
而新加坡政府為減省勞動力,在各個行業都大量引入或鼓勵企業使用自動化系統。
除食物自動售賣機和無人餐廳外,當地三家主要超市幾乎近半分店,均已引入自助付款系統。又率先在商業區試行無人駕駛的士計劃,乘客只需用手機應用程式,即可叫車。
在政府推動下,各種「無人服務」的發展也許將較全球任何地方更快。

新加坡推出的「無人的士」試驗計劃。(圖片來源:日經亞洲評論)
智慧
Smart Nation
若是綜觀各亞洲國家智慧城市發展現況,當以新加坡為首:
新加坡具地理環境位置優勢、國家基礎建設完整、體質完善,已成為全球智能型手機普及率最高地區(87%),行動電話滲透率(152 %),網絡普及率(80%),3G、4G使用率(106%),且以118.8Mbps平均的寬頻速度領先亞太地區,更擁有「東南亞創業中心」之稱號。

新加坡政府帶頭做,不僅著重在物聯網的應用,更導入AI、機器人、AR/VR等技術,一步步在邁進「Smart Nation」(智慧國度)。
這些技術應用並非單獨成立,而需建立在便宜高效的運算能力、高速普及的連線環境、海量數據存取等三大數位基礎建設上。
新加坡很重視人工智慧的發展,從國大及南大人工智慧實驗室也培養出了好幾家創業公司,其代表是Visenze和6Estates。

「我們現存的世界只需加上這三件事:人工智慧、機器人、虛擬和擴增實境,將會引發巨大的科技海嘯。」——新加坡外交部長
新加坡自國父李光耀昔日為這個小小東南亞城市,定下有力與全球最先進國家競爭這個「不設實際」大目標開始,多年來政府一直在做各種嶄新實驗。
當地四大人種為:華人、馬拉人、泰米爾人和印度人,四個種族沒有任何一個以英文為母語,政府偏以英語為官方語言;
土地不足時,大刀闊斧清拆歷史建築物,進行大型城市規劃項目;
早在1998年就引入計電子道路收費系統劃,解決中環交通擠塞問題。
新加坡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可接觸龐大的東南亞新興市場,以及優厚的政府資助,她的創新步伐從未停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