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加坡董事協會(SID)與畢馬威(KPMG)共同舉辦了新加坡氣候治理倡議論壇2024,會議探討了新加坡與氣候相關的稅務和合規政策的現狀與發展前景。新加坡是亞太地區為數不多的實施直接碳稅政策的國家之一,目前僅對那些每年直接排放溫室氣體超過2.5萬公噸的機構徵收碳稅,這一政策已覆蓋了製造業、能源、廢物處理和水業等行業的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的80%。

圖源:FACEBOOK
而新加坡政府正不斷加大對企業機構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度,通過實施一系列的獎懲政策與計劃,鼓勵企業朝著更環保、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面對這一變化,企業需要儘早制定相應的戰略應對措施。
專家提醒企業應趕快制定綠色轉型戰略
畢馬威新加坡能源和天然資源業與信息技術、媒體和電信業(稅務)合伙人阿迪(Mark Addy)指出,新加坡的碳稅政策最初計劃在2030年前將稅率提高到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10元至15元,但今年年初已經將稅率提高到了每公噸25元,預計到2030年可能會達到每公噸80元。

圖源:FACEBOOK
阿迪強調,政府可能會繼續加大推動脫碳的力度,碳稅不太可能下調,因此企業應儘快制定以脫碳為目標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並付諸實踐,以免未來為此付出更高的代價。
管理諮詢公司Dragonfly總裁黃良成強調,可持續問題不能僅通過信息披露或設立委員會來解決。企業高管不僅需要正確的態度,還需要做好戰略規劃,並有效利用團隊資源。
畢馬威新加坡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卓越中心合伙人拜克(Andy Baik)表示,氣候相關的稅收和合規政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複雜,尤其是涉及國際貿易時。因此,企業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來應對這些挑戰。

圖源:FACEBOOK
新加坡政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許多獎勵政策,企業應抓住這些機遇。
新加坡企業發展局的節能津貼計劃(Energy Efficiency Grant)最初只針對餐飲業的中小企業,但從今年4月起已擴展到製造和零售業,並計劃在年底前延伸至海事、建築業和數據中心,包括非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可通過企業可持續發展計劃(Enterprise Sustainability Programme),獲得可持續相關項目開銷的70%補貼。
建築行業可申請高達七成的津貼補助
新加坡政府在今年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國家發展部開支預算時,宣布將節能津貼(Energy Efficiency Grant)擴大至建築業,提供津貼來協助企業投資於節能的器材。新加坡總理公署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和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英蘭妮在建設局常年建築獎典禮上,宣布了更多細節。

圖源:FACEBOOK
根據計劃,建築公司可用節能津貼來分擔購買節能建築器材的費用。申請津貼的公司須在新加坡註冊和運作、本地持股率須最少三成、至少聘用一名本地員工,以及集團年度營業額不超過5億元。
節能津貼將分為兩個等級,符合基礎等級資格的公司購入預先批准名單上的器材時,可獲得高達器材價格七成的津貼,但不超過3萬元,這些器材包括電池能源儲存系統和電動挖掘機等。
高等級津貼則將提供給要作出更大筆投資、以取得更高能源效率的公司;津貼額高達35萬元。用津貼購買的器材無須預先獲得批准,但器材使用壽命期間須減少最低350公噸的碳減排量。津貼額將按照所承諾的節能量來計算,或高達器材價格的七成,視何者為低。上述津貼金額和比率將維持到2026年3月31日,建築公司可於今年底之前申請節能津貼,具體日期尚未公布。

圖源:FACEBOOK
此外,建設局還將推出建築脫碳原型設計挑戰(Design Prototyping for Decarbonisation,簡稱DPfD),通過招標邀請建築諮詢公司和相關業者提出實用的方案。這項挑戰將重點關注高樓層的辦公大樓、酒店和綜合發展項目,探討不同方案對提升能源效益是否實用且有價值,建設局設定的目標包括到2030年將所有建築物的能源效益提升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