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峽時報》副主編蔡美芬撰文評述,指出新加坡正面臨的問題:日益激烈的「怕輸」文化所帶來的沉重壓力,正在給新加坡夢蒙上一層陰影。這一警示對我們來說非常及時,它提醒我們切勿將物質成功視為個人唯一追求和國家成就的獨有標準。
教授簡介

Terence Ho | 何偉倫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實踐副教授
雖然國內生產總值(GDP)和人均收入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進步的重要指標,確實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這些指標僅僅捕捉到經濟增長的一個方面。

除了GDP和人均收入外,還有許多其他寶貴的社會指標,對於個人和集體幸福和福祉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例如,工作滿意度、良好的人際關係、充裕的休閒時間以及享受大自然的樂趣。即便這些指標在國家或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並沒有直接體現。
幸運的是,我們可以通過調整公共政策,提升民眾的精神幸福感。最近,政府在進行的預算案辯論和撥款委員會的辯論中,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儘管如此,公共機構和社會成員仍可採取更多行動,以超越純粹的物質利益的方式,改善人們的福祉。正如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Lawrence Wong)所言,建立一種基於"溫情的唯才是用制度"(Compassionate Meritocracy)的新社會契約對於新加坡國家發展的當前階段至關重要。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在競爭和集體主義之間尋求適當的平衡。
實現高質量發展,減輕排隊住房移民壓力
有人開玩笑說,在新加坡排隊是一項全民娛樂活動,但實際上,排隊只會帶來無聊而不是愉悅。雖然在商店、食品中心和道路上排隊所需要花費的時間沒有明確的價值,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成本。

在忙碌的時刻,人們爭相與他人競爭,這催生出不少壓力。在尖峰時段,汽車爭先恐後地駛入學校或尋找停車位,很容易引發怒火。擁擠的高速公路、周末擠滿的餐館、商場和景點,都在製造摩擦和加劇焦慮。然而,問題的根源並非在於新加坡的土地面積無法容納560萬人口,而是因為我們中的大多數人肩負著繁重的工作任務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總是在同一時間、相同的地點匆忙奔波。
因此,推行旨在減少高峰需求的政策可大幅提升幸福感。新加坡人力部政務部長顏曉芳(Gan Siow Huang)在上周的國會辯論中,為提倡勞資政三方合作夥伴如何支持靈活工作安排,耗費了相當一部分篇幅。除了鼓勵護理人員和老年人重新進入或繼續參與勞動力市場,這些安排還有助於更加平衡地分散人們對道路、商業設施和娛樂空間的需求,特別是在尖峰時段內。
在公共住房領域,我們也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以滿足民眾對住房的需求並提高他們的幸福感。其中,提供充足的預購組屋(Build-To-Order, BTO)和更合理的分配方式可以顯著縮短新購房者的等待時間。新加坡國家發展部(Ministr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已經公布了多項措施,以增加預購組屋的供應量,提高民眾的負擔能力並優先考慮年輕家庭。
預計在2023年,新加坡將建造大約23,000套組屋,進一步緩解住房緊張狀況,滿足人們對安逸居所的需求。到2025年,預購組屋項目的數量還將進一步增加,為公眾提供更多選擇和便利,這意味著更多的人將有機會輕鬆獲得適宜的住房,並能夠負擔得起合理的住房費用。這不僅對於支持家庭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也為打算組建家庭的年輕人提供了更多選擇和機會,讓他們感到安心和舒適。

有人會問,為何不通過延緩人口增長來解決新加坡面臨的問題?事實上,雖然移民填補了新加坡本地勞動力減少帶來的市場空缺,滿足了經濟的基本需求,但考慮到土地、基礎設施和社會現實條件的限制,我們必須謹慎控制移民規模。雖然富有的移民湧入新加坡可能帶來財富和創造就業機會,但也推高了租金並產生了其他社會成本。
因此,為了進一步控制移民數量和提高移民質量,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最近宣布提高全球商業投資者計劃下永久居留資格的申請條件,這一舉措可謂及時之舉。此前關於新加坡國會反對黨領袖畢丹星(Pritam Singh)提出為新公民引入英語語言測試的建議,已經引發了廣泛的討論。無論是否採納這些測試,其核心精神在於確保移民能夠良好地融入社會,同時也緩解了社會緊張局勢對新加坡人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不利影響。
新加坡正處於邁向下一發展階段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們應當追求一種綜合而高質量的增長模式,旨在實現物質幸福感和精神幸福感的雙重提升。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採取更加有效的干預措施,以解決擁擠、排隊等社會不便問題,從而減輕全體居民的負擔。
緩解競爭激烈的教育,減壓與全面培養並重
在新加坡,高度競爭的教育體系是給父母和孩子帶來巨大壓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這個體系裡,每個孩子都似乎身處一場所謂的「競爭激烈的賽跑」之中,奮力追逐成功。

鑒於此,新加坡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已推出一系列措施,旨在幫助學生緩解考試壓力,為培養創造力和全面學習提供更多的空間。其中,推行學科分級制度是一個重要的措施。通過取消分班考試,有助於消除普通流學生所感受到的污名感。除此之外,新加坡教育部還取消了取消初級學院和及勵仁高中的年中考試。
教育部還在3月份宣布了一項改革,調整了A水準課程與大學入學分的計算方式。具體來說,這項改革允許學生自由選擇第四個知識性科目(Content-Based Subject),而不必擔心拉低他們的總分。
儘管公共政策在改革教育體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備受讚譽的教育機構和課程的名額始終有限,這意味著我們仍然需要一種選拔機制來選擇學生。即使我們的教育體系試圖拓寬擇優選拔的範圍,我們也必須謹慎行事,不應過分追求學生在學術和非學術領域的全面出色表現,以免讓學生承受更大的壓力和心理負擔。

儘管新加坡政府在改革教育體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進展,但勞動力市場的緊張局勢仍然難以緩解。教育體系中的激烈競爭和考試壓力,往往是年輕人在追求高薪工作和穩定職業方面所承受的壓力的表現,特別是在像新加坡這樣高成本的城市,這一問題更為嚴重。因此,對於緩解這種社會壓力以及教育體系中的競爭和壓力,提供更廣泛的財務保障和減少職業之間薪資差距尤為重要。
關愛個體身心健康,家庭與職場雙管齊下
在提升社會幸福感方面,我們必須認識到公共政策的作用有限,個體的努力也是塑造我們期望社會的關鍵。特別是在職場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與同事和上司相處對於員工心理健康和工作滿意度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這已經超越了工資和福利的層面。在這個過程中,管理者和領導者的行為和態度尤其重要。一位過於苛求的上司或許能在短期內取得更好的業績,然而從長遠來看,對雇員士氣和員工留任率的負面影響可能會超過其所帶來的好處。

根據2023年財政預算案的宣布,新加坡政府將帶薪陪產假從兩周增加到四周。然而,如何推廣並全面落實這一政策,確保雇員真正願意並能夠利用這一機會,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除了法律和諮詢費用之外,一個家庭的破裂對家庭成員,特別是孩子的情感負擔帶來的代價是不可忽視的。
鑒於家庭在個人生活和社會福利方面的重要性,政府應該採取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政策措施,來支持家庭和家庭價值。新加坡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把2022年定為「歡慶新加坡家庭年」,旨在表彰家庭的社會和經濟貢獻,以及促進家庭價值的宣傳和倡導。在2023年以及未來幾年裡,政府應該持續推行和完善家庭政策,鼓勵和支持本國民眾在婚姻、育兒、教育和就業方面的發展和成長。
儘管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投入時間和精力來維繫和鞏固家庭關係。同時,我們也應該更加積極、理解和尊重那些需要為家庭留出時間的雇員和同事們。
順應溫情唯才是舉,集體主義與競爭共生
近來,新加坡各地掀起了一股熱議,探討如何在人才選拔和使用方面構建一種「溫情的唯才是用制度」。這一話題引發了人們對新加坡未來競爭力的擔憂,同時也進一步探討了新加坡下一代是否會變得軟弱無能的問題。

實際上,即便有民眾因工作壓力和競爭激烈等因素選擇離開或者退出激烈的競爭,作為新加坡這樣一個開放型經濟體和全球舞台上的參與者,我們仍然需要保持高度的動力和競爭力。這是因為,如今全球經濟和社會的快速變化和發展,已經超出了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單一掌握和控制。只有不斷積極地適應和應對外部挑戰和機遇,才有可能保持競爭的優勢和地位。儘管新加坡的學校和職場競爭激烈,存在一些弊端,但這也培養了成千上萬紀律嚴明、富有競爭力且追求卓越的勞動力。
因此,關鍵問題在於新加坡如何在塑造一個更加富有同情心的社會、更加關注社會和個人幸福的同時,依然保持對成功的渴望。我們是否能夠在不損害我們備受讚譽的職業道德的前提下,建立更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為新加坡人民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和保證?
政府應該持續推行差異化分配製度,並採取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和政策來激勵人們創新創業、努力工作和提高生產力。特別是針對中產階層,應該注重降低稅負和提供更多的社會福利,以促進他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然而,在追求經濟發展、競爭力和社會公平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避免市場壟斷和殘酷競爭現象的出現。惡性競爭不僅會破壞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也會削弱社會的結構和價值觀,給人們的精神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在學校和職場中存在競爭是一件難以避免和正常的現象。關鍵在於,如何正確引導學校和職場中的競爭,使其對個人和社會都帶來更多積極的效果。
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綜合考慮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政府應當尊重每一份工作,這意味著提供公正的薪酬和職業發展機會,並更加關注雇員的幸福感和工作滿意度。受2023年更新後的幸福老齡化行動計劃(Action Plan for Successful Ageing)啟發,我們需要更加注重建立一種富有人情味和人性化的工作環境和價值觀。這就需要我們放棄對物質成功的盲目追求,不再追求所謂的五個C,即車、公寓、信用卡、現金和鄉村俱樂部,而應該將關護、連接和貢獻(Care, Connectedness And Contribution)這三個C作為核心價值觀。

這正是新加坡社會在追求卓越的同時不斷完善進步的解決方案。我們無需在競爭和集體主義之間做抉擇,而是將二者融合在一起,實現共贏和共榮。新加坡應該成為一個我們共同的溫馨家園,為我們的子孫後代鋪就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文於2023年3月9日首發於《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
文章來源:Global-Is-Asian,2023年3月9日,星期四
作者:何偉倫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