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馬邊境於2020年3月暫時關閉前,不少本來在兩地通勤的馬國員工紛紛帶上行李準備在新加坡住下。(海峽時報)
作者 李國豪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4月1日恢復通關後,兩地其中一個熱門話題就是,馬來西亞商家紛紛大吐苦水,表示請不到人。
如果只單看某些馬國官商人士針對此事的說法,外界似乎很容易解讀成「千錯萬錯都是新加坡的錯」,仿佛只要新加坡不搶人,馬國就不會面臨人力短缺,也就不會面臨經濟發展問題。
誠然,本地長期面臨低階勞工短缺,馬國有不少藍領工作者到新加坡謀生確是事實。
但彭博社日前一篇文章分析,馬國如今面臨的難題,恐怕不僅僅是缺乏低階勞工。
白領藍領員工皆缺 馬國經濟欲振乏力
相反的,馬國面對的是白領和藍領員工不足的雙重困境。
其中,白領員工的匱乏,更是馬國始終無法邁向先進國家之列的主因。
這意味著,當地無法創造更多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機會,薪資水平自然也就無法提升至足以留住人才的程度,進而引發高低階員工皆短缺的惡性循環。
進一步深究白領員工為何稀缺,則勢必得說回馬國長年的結構性問題:種族偏差政策、國營事業及朋黨利益團體影響了市場的競爭程度。
馬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馬國長期被視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
中等收入陷阱,意即一個國家因某些優勢達到一定收入水平後,卻長期停留在該經濟水平。
一般上來說,這樣的國家因收入上升到一定程度,導致勞動力密集的出口業再也無法和其他低成本生產國家競爭,同時亦無法進入高附加產值市場行列。
這正是馬國的縮影。
上世紀八、九零年代,馬國曾經歷過飛速發展,前首相馬哈迪甚至曾提出馬國在2020年成為先進國的宏願。
宏願最終成為空談,馬國遲遲無法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經濟轉型緩慢,無法透過高附加產值及創新產業形成新的經濟發展動力。

馬國近年來一直處於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原因是一直無法擺脫中等收入陷阱。(路透社)
兩成高學歷公民移居國外
高階人才的出走,造就了上述情形。
根據聯合國統計,2015年共有183萬馬國人在國外居住,其中大多數集中在一海之隔的新加坡。
另外,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馬國有三分之一移民屬於高技術人員。馬國受高等教育的人口當中,約20%往國外流動。
據分析,馬國的兩大結構性問題導致了高階人才外流。
首先是獨厚土著的種族偏差政策。
從數據不難看出種族偏差政策對於人才外流的影響有多大。
世界銀行去年的一份報告指出,馬國的華人人口雖然只占全國約兩成,但大部分移居國外者都是華人,尤其在移居新加坡的馬國人當中,有多達90%是華族,顯見華族外流的比例甚為誇張。
市場缺乏競爭,是馬國遲遲無法達成經濟轉型的另一導因。
國營企業插足各項重要產業,加上一些名義上雖為私人企業,但卻由朋黨實際把持的公司存在,造成市場競爭程度有限。
這樣一個缺乏透明度及相對封閉的市場,對高學歷的白領階層而言,顯然不會是一展拳腳的首選。

種族偏差政策及市場缺乏誘因導致不少馬國高學歷人士寧可到國外尋求發展。(法新社)
馬國過去為了達成先進國家的目標,做了很多華而不實的表面功夫,例如國產車工業、以及一度榮登全球最高建築物寶座的雙峰塔等……
然而,如何改革種族偏差政策及加強市場的競爭誘因,把高階人才留下,確保馬國擁有推動經濟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才是真正的關鍵。
與其追究人才外流去哪裡,不如回頭看看自身體制到底為何留不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