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基本已經結束,但造成的影響卻沒有減少。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新加坡有1711起官方冠病死亡病例。若包括死於未被診斷的冠病感染、感染冠病而導致病情惡化等情況,衛生部估計有超過3700人因冠病死亡。
「 這些死亡病例沒有計入官方統計的冠病死亡人數中,但他們可能死於未被診斷的冠病感染,或者是一些潛在疾病因冠病感染而惡化,最終導致死亡。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確切的數字,也不會知道這場疫情危機中,每個受害者的名字和面孔。我國從未經歷過如此嚴重傷害我們男女同胞性命的危機。自獨立以來,我認為沒有什麼能與之相比。這的確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危機。」

新冠雖然結束了,新加坡卻在這場災難中不斷的完善相關的設施以及本地的衛生條件。
公共衛生狀況等級
政府擬修訂傳染病法令,按嚴重程度把公共衛生狀況分為四個等級,到時可以此取代目前用顏色區分的疾病暴發應對系統。
除了正常時期,第二個級別是疾病暴發管理,即在發現須關切的病原體後,可能須要緊急落實隔離、檢測和邊境管控等舉措。
第三個級別是公共衛生威脅,指有必要實施更嚴格、廣泛而長期的管控舉措,例如各類安全管理措施,以及類似病毒阻斷措施的安排等。最嚴重的是緊急級別,即有必要實施宵禁等非常嚴格的舉措。
這些調整生效後,政府可使用這四種等級取代目前的疾病暴發應對系統,讓公眾更一目了然,明白當前是處在疾病暴發、威脅還是緊急狀態。
傳染病管理局
政府將設立隸屬衛生部的傳染病管理局,整合公共資源監管疾病防控、風險評估和疫情應對等工作。
新的傳染病管理局(Communicable Diseases Agency)將把目前分屬衛生部、國家傳染病中心和保健促進局的公共衛生職能整合在一起。這個機構也會接管國家公共衛生實驗室,並監督國家傳染病中心的臨床設施。
許多國家如韓國、英國和美國也有類似機構,不少國家也正檢討掌管公共衛生職能的組織。
此外,衛生部在疫情期間成立的危機策略及行動團將永久保留,這個團隊早前負責推行追蹤病例接觸者、檢測和疫苗接種等工作,接下來會繼續為疫情暴發及其他醫療緊急狀況做準備。

公共衛生中心
政府將專設公共衛生中心,進一步整合相關領域的專業能力。
相關部門重申新加坡擴大公共衛生和疫情管理專業能力的必要。本地必須能通過有效偵測,快速發現新型病原體的傳播,並迅速制定管控措施。

新加坡目前已具備這些能力的一部分,但它們處在醫療體系的不同部門。為了整合這些能力和專業知識,將採取下一步,專設公共衛生中心,這和許多其他國家設立疾病管控中心的做法相似。這會讓我們建立更強的公共衛生能力,並逐步擴大這些能力。
談到加強公共衛生體系、更好地應對下一場疫情時也強調,本地必須加強醫療體系的韌性。這包括加強基礎醫療體系以及與私企的關係,還有鞏固本地製造疫苗的能力。

新加坡也得加強前瞻規劃能力,擴大疫情規劃工作中的一系列可能出現的情境,確保有所需的資源。
提高全國韌性,也是抗疫過程中總結出的學習經驗之一。冠病凸顯了建立額外需求緩衝的必要,以在危機中提供後盾。
除了緩衝,本地也必須更靈活、快速調集已有的資源,應對突發情況。
加強醫院的收治能力
應付下一場大流行病,我國將加強醫院的收治能力,政府也會保留現有的過渡護理設施。
醫療系統在疫情期間受到嚴峻考驗,為及時發現任何超負荷的跡象,當時須幾乎每個小時監測可使用的床位、收治能力,以及病例數量。
「 從疫情中吸取的一個學習經驗,是提升醫院的能力,為下一場大流行病做準備。這包括保留現有的過渡護理設施(Transitional Care Facility)。疫情期間,病情穩定的住院病患轉移至此,直到出院或轉入中長期護理設施。
在疫情期間準備了500個過渡護理床位,這些床位也確實派上用場,相當於為醫院騰出500個急症床位。因此,政府決定保留現有過渡護理設施,包括新加坡博覽中心第9展廳,這些未來也會成為我國醫療系統的長期設施。
本地也會設立更多過渡護理設施,靠近黃廷芳綜合醫院的新設施將在幾個月內啟用,服務西部居民,也會繼續擴大社區醫院和療養院等社區和療後護理設施。

經過冠病疫情,新加坡應對疾病和流行病的工具箱進一步擴充,既有一系列邊境管控措施,也能根據事態嚴重程度調整安全管理措施,管控好傳播風險。
本地在冠病疫情中擴大了應對流行病和疾病暴發的一系列工具。以邊境措施為例,既可以選擇對旅客實施最嚴格的入境禁令(Not To Land),也能讓旅客憑行前或抵境檢測結果入境,以及要求旅客在家或在指定設施隔離。
安全管理措施方面,政府也已歸納出最重要的五項參數,即聚會人數、口罩措施、工作場所要求、安全距離和場地人數。

「如果我們有朝一日得再次實行,希望到時不會像過去三年那樣複雜和讓人困惑。通過調整這五項參數,我們能根據嚴重程度,管理好傳播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