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的公民和PR的審批向來是謎一樣的操作,大家都不知道新加坡「選」人的標準究竟是什麼。網傳,在入籍新加坡公民的時候,政府會查看申請人的財富和凈值信息,「錢很重要」嗎?
5月8日,新加坡前進黨議員梁文輝在國會上以相似問題詢問內政部長尚穆根——自2000年以來,新加坡批准了多少名擁有至少5000萬美元的高凈值人士以及家屬的公民權申請?

(圖源:CNA)
尚穆根則辯駁說,申請人的財富和凈值信息並不是評估他們能否獲得公民身份的主要標準。

(圖源:CNA)
這一回復也是針對近日媒體作出「新加坡會在今年通過3500名高凈值人士的入籍申請」的錯誤報道。
早在4月25日,新加坡內政部就發表聲明,表示這一報道具有誤導性,其中的數據是錯誤的,因為今年的公民權申請結果還沒決定。

那,新加坡公民申請到底看什麼?
尚穆根表示,政府會考量一系列因素來評估公民權申請,其中包括申請者是否有能力對新加坡作出貢獻、申請者或其企業在新加坡創造的就業機會、申請者擁有的特殊技能、申請者是否有新加坡籍家人、是否能融入新加坡社會,以及在新加坡紮根的決心。
同時,針對不同的申請者,具體評估條件也會作出調整。
早在今年2月27日的國會上,新加坡兩黨代表就已經以新移民申請標準是否應該公開、透明進行了「battle」。

以下內容為畢丹星發言英文原文翻譯整理: 「新加坡政府很清楚想要什麼樣的新移民。我們要那些真正了解新加坡,高度接納新加坡生活方式的人。我們想要那些已經在新加坡以永久居民身份生活了一段時間,向我們證明已融入新加坡的人。」
「新加坡人不要那些不想生活在這裡的新移民,他們只看重新加坡護照的強大與便利,以及新加坡擁有安全穩定的環境,有利於他們的資產和財富。我們不要那些不願意讓兒子參與國民服役的新移民,更沒有人想要那些將入籍新加坡作為移民其他國家的踏板的新移民。」

新加坡反對黨領袖畢丹星 什麼是加分項,什麼是減分項,相信大家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新加坡眼」已經進行過解讀,與這次尚穆根說的條件基本一致:
解讀一:看重實際居留時間
要申請新加坡公民,首先要成為新加坡PR。拿到新加坡PR身份最少兩年,申請公民成功率才會大,而且最後是留在新加坡。

(五項申請新加坡公民必須具備的條件,圖源:ICA)
解讀二:在新加坡的親屬關係
目前,在親屬計劃(Family Ties Scheme)下,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在鑑定申請人和她/他的新加坡籍配偶的婚姻是否穩定之後,才會批准申請者的新加坡入籍申請。
那解讀三:男性服兵役
根據新加坡徵召法法令,所有新加坡籍男性公民和永久居民必須在年滿16歲半時登記入伍,必須在18歲時服役兩年,未滿足國民服役要求者,將會對其新加坡公民身份、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產生不良影響。
解讀四:經濟貢獻
良好的新加坡納稅記錄,在新加坡持有的金融資產和投資也可以是加分項。

在當時的國會上,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長楊莉明就表示不會公開具體條件,以免有人作假,或者被人誤解、扭曲。她也表示,新加坡的公民和PR申請,不會以英文測試作為評估條件,更不會借鑑其他國家的入籍考試。

雖說新加坡公民和PR的申請過程像「黑箱操作」,但還是有跡可循。那就是新加坡政府歷來重視新移民的「融入度」和「身份認同」。
大多數新移民與新加坡公民都擁有相似的道德準則,文化以及價值觀,而新移民的孩子以及後代,由於在新加坡長大,也會很好地融入新加坡文化中。為使新移民融入社會,新加坡政府通過各種努力促進新移民適應新加坡的生活方式,幫助他們沉根,這也增加了新加坡的民族多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