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我國沿海地區民眾為謀生活,「下南洋」或遠渡重洋僑居海外,形成了「有水的地方就有華人」的移民現象。
現今,海外華人數量已逾千萬。海外華人愛家、念祖、追根溯源的思想傳統,與中華大地一脈相承。然而由於山水相隔、遷移久遠、通訊不便等緣故,不少海外華人失去了與故鄉親人的聯繫,奔波在尋根問祖的路上。
頭條尋人現設立「華人尋根」服務,無償幫助海內外華人實現尋親心愿。近日,來自廣東汕頭的鄭廣龍先生聯絡上頭條尋人,求助華人尋根項目替已故母親鄭美珍尋找其父鄭阿鍋在新加坡的下落。現將信息整理如下,還望您幫忙轉發,通過愛心接力,幫助他們團聚。
姓名:鄭阿鍋
祖籍:廣東省潮陽縣隆井都平湖新村寨仔(現汕頭市潮南區井都鎮平湖新村)
老家親屬信息:父親鄭阿泉、妻子陳氏、女兒鄭美珍
海外曾經聯絡地址:新加坡淡濱尼第22街272大牌(公寓)04-06號(BLK272.TANPLNES.ST22.#04-06.SINGAPORE.1852)
郵編:520272
海外家屬信息:弟弟鄭鍋底、弟媳姚晶仔、侄兒女姓名不詳
其他信息:新加坡親屬名字皆源自潮汕話,但也是正式寫法
以下是尋親故事:
「我母親直到離世也沒見到自己的父親鄭阿鍋。」
來自汕頭的鄭廣龍先生,母親鄭美珍生前一直有個未了的尋親心愿。
鄭美珍的父親鄭阿鍋,原籍廣東潮陽,早年下南洋謀生,在今新加坡一帶做工。
初下南洋一兩年後,鄭阿鍋從新加坡返鄉,在老家與妻子陳氏生下一女。但還未等到女兒降生,鄭阿鍋又匆匆告別妻子,攜弟弟、弟媳三人同赴新加坡做工。
在外務工的遊子都希望憑藉雙手讓親人過上好日子,鄭阿鍋在新加坡不辭辛苦,努力打拚,時常隨信寄錢回家給妻子補貼家用。
女兒鄭美珍打從出生起,就不曾見過自己的父親,只能從家信的隻言片語中,了解親人在異國他鄉的情況。
據曾經的來信顯示,鄭阿鍋和弟弟一家在農場做工,弟弟、弟媳有一雙兒女,兒子疑似患有精神疾病,女兒也在農場做工。
但是,衣錦還鄉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仿佛是遙不可及的理想。鄭阿鍋和弟弟一家原本還能用書信與老家人聯繫,但隨著新加坡政局發生變化,加上早年國內外通訊、往來不便等因素,這樣的書信往來沒過多久就被迫中斷了。各種因素的限制,也讓像鄭阿鍋這樣的眾多海外華僑飽嘗「有家歸不得」的心酸與無奈。
在失聯多年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女兒鄭美珍從某位新加坡華僑那裡獲悉,自己的父親和叔叔已在新加坡離世,嬸婆姚晶仔也因腳疾行走困難,故無法回鄉。
當年,老家條件艱苦無力尋親,這幾乎成了鄭美珍的一個心病。當時,她能做到的僅是將新加坡親人的郵編、地址牢牢抄寫、記憶,希望有朝一日後人能夠代替自己完成尋親心愿。
「母親直到離世都沒見到自己的父親,這種滋味可能我永遠也無法體會。」鄭廣龍說。

鄭廣龍

發帖時間: 新加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