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對新加坡背後再下「短手」,97%需進口的戰略物資被禁售...
新馬關係絕對是愛恨交織...
自從馬哈迪上台以後,真沒少給新加坡下絆子...

(圖:來源自網絡)
這次,馬來西亞是給新加坡下大絆子了...
據美國路透社稱,馬國的確禁止向新加坡出口沙子了!
其實據說去年10月,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就發布了對新加坡的沙子出口禁令,但是馬方一直沒有給出確切理由,也從未公之於眾。
要知道,新加坡去年有97%的進口沙子來自馬來西亞!
而沙子可是新加坡的重要戰略資源,作為一個地少得要命的小紅點,這些年一直拚命填海造地,要的就是沙子!

(圖:來源自網絡)
自從2007年和2017年印尼和柬埔寨相繼實施禁令後,新加坡就靠進口馬來西亞的沙子。
這招對新加坡簡直就是釜底抽薪!
新加坡可是世界上填海造陸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近25%的國土通過填海而成!

(圖:來源自網絡)
1965年建國時,新加坡的土地面積只有578平方公里,而現在,新加坡國土面積來到了721.5平方公里!
如果沒有填海造陸,濱海灣花園、金沙酒店將統統不復存在!
沙子也能用來修建摩天大樓,運用在水源凈化和海灘養護上。因此,沙子對新加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圖:來源自網絡)
坊間早有傳言,馬來西亞的這項禁令,只是因為首相馬哈迪認為,沙子出口貿易是用馬來西亞的土地,為其富裕的鄰居(新加坡)擴張領土。
而沙子貿易中可能存在的腐敗問題,或許也是馬哈迪在上台的5個月後就實施禁令的原因之一。
隨著路透社的採訪,事件第一次暴露在聚光燈下後,馬方實行沙子禁令的原因也出現了反轉,馬哈迪並不是因為「眼紅」新加坡才決定推行禁令的。
根據《馬來郵報》的報道,沙子出口禁令更多基於環境因素。
沙子採礦是破壞了當地環境,使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以及水體的水文條件如流量和大小都受到了負面影響。
不過,馬來西亞雖然禁止出口海砂,但仍將向新加坡出口河砂。不過河砂只能用於建築材料,無法為填海造陸工程服務。

(圖:來源自網絡)
從一些新加坡地名中就可以看出新加坡填海造陸工程量巨大,例如武吉士的白沙浮商業城(Bugis Junction),之所以叫它白沙浮,傳說是因為當時這裡退潮時,能看到白色的沙灘......
伴隨著各類填海造陸工程,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卻一直因為填海造陸一事糾紛不斷。
仔細品味新加坡的填海造陸工程,大多分布在南部海岸線及周邊島嶼,北部卻不是很多。
2003年馬來西亞就曾將新加坡控告到國際海洋法法庭,稱新加坡「填海造陸,侵犯別國土地」。不過最後兩國進行和解談判,共同監督填海工程。
未來,新加坡計劃在2030年通過填海造陸將土地面積擴張到766平方公里,金融區丹戎巴葛、樟宜、東海岸、大士、裕廊島將在現有的階段進一步擴張。但或許現在一切都蒙上了一層陰影。

(圖:來源自網絡)
新加坡一直不遺餘力地進口沙子,在聯合國2014年的一份報告中,新加坡成為了世界上進口沙子最多的國家。
伴隨著新加坡高漲的需求,「沙子危機」卻是懸在新加坡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早在1997年馬哈迪第一次上任時,馬來西亞就停止出口沙子給新加坡,之後又恢復出口。
但新加坡也不是完全沒有準備,新加坡目前還有不少沙子儲備。早在幾年前,新加坡政府就呼籲填海造陸行業不要過多依賴進口沙子。
同時,新加坡也一直從不同國家進口沙子,菲律賓、緬甸、中國和印度都是賣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對單一國家的依賴。
不過,以上種種方法始終是治標不治本。新加坡現在正在採取減少沙子用量的圩田技術進行填海造陸工程。
傳統填海工程會在海岸線以外興建海堤,圍出需要填海的地段,再用軟土和沙子填入海中,填海地段高度與海岸線及海堤的高度基本持平。
填海工程中對沙子的依賴,在於噴灌完淤泥,構成一個人造陸地的最底層後,吹填海砂是人造陸地重要的地基部分。
而圩田技術,則是通過在淺海或內陸湖鑄建防水堤壩,再抽去當中的海水或湖水,形成低于海平面的陸地,也稱為圩田。

(圖:來源自網絡)
不過,再怎麼減少沙子用量,也不能完全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