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我們日復一日地打造新加坡人的身份認同。學生每天在學校集會上唱國歌;不同社群在組屋區共同生活,前往相同的小販中心和公園;一批批年輕人一起服兵役;即使在千里之外,完全陌生的人也本能地用新加坡式英語交流,它就像我們共同的秘密代碼;以及共同應對冠病疫情等危機。這些都是國家建設的舉措。
它們都是通過政府深思熟慮制定的政策與計劃實現的。
以2019年在福康寧山舉辦的「新加坡開埠200年歷史體驗展」為例。我們想找出什麼詞彙最能形容「新加坡基因」(Singapore DNA),經過廣泛諮詢,我們選出了三個形容詞,即開放性(openness)、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和自決心(self-determination)。
公眾在參觀完展覽後,受邀投票選出最能引起他們共鳴的形容詞,結果「自決心」以高票勝出。
這並不令人意外,城市不需要它(自決心),許多州屬甚至不會想到它,但像我們這樣的年輕國家卻夢想擁有並珍惜它。
遺憾的是,冠病疫情打亂了一切,使展覽無法繼續。但我們應繼續舉辦,因為人們對我們作為新加坡存在的原因,以及成為新加坡人意味著什麼的意識越來越強。
將這種意識轉化為文字,大概如下:
我們不僅是全球化世界的一個關鍵節點,更是銜接東西方以及亞洲不同地區的節點,為人民和後代創造了超越國界的巨大機遇。
國家機構將始終發揮一貫的優勢,力求確保公正和公平,秉持唯才是用原則,讓每個人發揮長處,彌合分歧,使我們長期處於正確的道路上。
因此,在這個國家,我們也承諾讓每個以新加坡為家的社群有立足之地。大家都發揮互諒互讓的精神,而不是以犧牲別人的利益來推動自己的議程,這樣就可以為新加坡人共同擁有的東西提供發展的空間。
有了這些,我們將能決定自己的未來,成為一個在今後多年繼續蓬勃發展的城市和國家。
作者是衛生部長。本文是他於本月13日在新加坡透視論壇上發表的主旨演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