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乙康:兼容並蓄為新加坡永續之道

2022年02月01日   •   2223次閱讀

城市的維度是如此之多。

它充滿了希望和潛力,是農村人口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而遷移之處;它是工業和經濟、思想和文化的神經中樞;它吸引人類聚集,是新思想和社會運動的熔爐;它是希望和夢想得以表達和實現的地方。

但是,城市也有黑暗的一面。它還可能滋生不法行為、賣淫活動、社會不平等、疾病,並導致環境惡化。

城市充滿許多矛盾現象:有成功,也有失敗;希望和樂觀,與絕望同時存在。人類的故事在這個中心舞台上展開,反映社會的思維、行為和道德指標

城市的過去和現在

我會先講述幾個偉大城市的過去和現在的故事。然後我將從這些城市中總結出關鍵的經驗教訓,並談談它們對新加坡的影響,包括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傑里科(Jericho)

我的首個例子是位於中東新月沃土的傑里科。它是最古老的人類定居點之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000年。這座古城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氣候宜人,土壤肥沃,淡水豐富。

這些條件促使狩獵採集者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定居下來,種植莊稼。這些人從非常早期的文明開始,就是一個關係緊密的民族。隨著他們人數的增加,一座城市形成了。

憑藉農業積累的財富,傑里科人將這座城市建立為一個貿易站,利用他們在約旦河沿岸的戰略位置,與遠在埃及和安納托利亞的人做生意。隨財富而來的是防禦和保護的需要。居民修建了防禦工事,最著名莫過於傑里科城牆。國防是一種公共產品。一座城市要保衛自己,就須要提高稅收,調動和組織資源。於是,國家治理體系應運而生。

長安

接下來,我要談談第二組例子——政治首都,如羅馬、長安、開封、巴連弗邑(Pataliputra)和君士坦丁堡。

這些地方開始時也是地理位置優越的定居點,但隨著統治者鞏固周邊領土,它們獲得了戰略意義。最終,它們成為帝國成熟的政治和經濟首都。

這些首都有一些共同特點。

其一,它們往往位於貿易路線的交匯處。例如,開封位於運河網絡之中,處理大量的航運貨物。貿易通常由國家支持和推動,並提供維持帝國的資源。

第二,這些首都具有防禦優勢。例如,君士坦丁堡控制著通往黑海的唯一入口,而且三面環水。這讓它只須面對西邊的陸地入侵者。

第三,它們是大國的中心,並作為帝國的首都發展出強大的軍事和技術統治能力。例如,羅馬有一個負責治理的元老院和一部完備的法典,後者至今仍構成許多現代法律和民主制度的基礎。

紐約市

第三組例子是當今的大都市——紐約市、倫敦、巴黎、東京、上海、香港和新加坡。

工業革命和技術進步,帶來了資本的自由流動,世界變得越來越全球化。

全球化世界的特點是由貿易、金融服務、海事、航空、資訊通信和其他活動組成的複雜網絡,這些網絡須要由節點或交易所提供服務。全球的大都市都成功地將自己確立為這些節點。

隨著科技發展,現代大都市的影響力範圍不再受限於馬的耐力,也不再受限於是否靠近水道或貿易路線。它們的重要性取決於其網絡的廣度、產業戰略集群、大量資本和思想流動,以及最重要的是,吸引和留住全球人才的能力。

因此,倫敦不再依賴泰晤士河,因為它已不再根系海洋。轉型為全球金融中心和創意、文化及藝術中心,使它得以保持在世界上的地位。

在世界另一端,矽谷及其較小的城市,如帕洛阿爾托(Palo Alto)和丘珀蒂諾(Cupertino)——世界初創企業和科技之都——已經趕超沿海城市舊金山。

因此,從關係緊密的人群聚集在氣候和地理環境最適宜的地方,到統治和保衛國家和帝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最後發展到當今全球化和相互聯繫的世界中的金融和商業中心,城市的概念已經發生了變化。

城市的興衰

無論城市如何形成,都會隨著歷史的潮流而興衰。地理運氣造就了像傑里科這樣的古城,卻也可能使其覆滅。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和外國入侵,都會改變一座城市的命運。今天,作為約旦河西岸有爭議領土的一部分,傑里科已無昔日的光彩。

至於羅馬和長安等政治首都,它們的地位和重要性則隨著所屬帝國的興衰而轉變。羅馬不斷受到入侵威脅的困擾,其軍事和行政部門為保衛廣闊的領土而過度擴張。公民逐漸失去對統治階級的信任。唐朝滅亡時,長安也因帝國四分五裂而慘遭滅頂之災。

這些城市並沒有完全「衰落」。它們仍然是主要的人口中心,但它們的地位已完全改變。羅馬仍是義大利首都,但商業中心已轉移至米蘭。羅馬的表面下埋藏著層層歷史,使得這座城市很難重新發展和自我重塑。

至於現代大都市,它們在競爭異常激烈的全球經濟中不斷爭奪相關性。既然能建立全球節點,也就可以被競爭對手所取代。要世世代代保持城市的活力和相關性絕非易事。

新加坡:城市、政府和國家

我之所以列舉這些例子,是因為我認為每一個例子都可以為我們的集體努力提供豐富經驗,以使新加坡繼續是一個走在最前沿的繁榮城市,以及我們所有人穩定和可持續的家園。

新加坡不能以我所舉的任何例子為榜樣,即使是現代大都市也不能。因為歷史促成我們的與眾不同。我們是一座城市、一個國家和一個國民集體,三者融為一體。我們可以在新加坡的身上找到紐約市、長安和傑里科的一些精髓。我們未來的成功有賴於我們認識到所有這些偉大城市的重要性,並將它們過去和現在的精髓結合起來,收為己用。

就讓我先從我們所擁有的紐約市特點說起。

我們是全球經濟節點。這對我們城市的生存至關重要。沒有經濟機會,也無法給予人民更美好未來的前景,一座城市就會失去活力和生命。

特別是對於像新加坡這樣沒有天然腹地的城市,保持經濟活力始終意味著與世界接軌。

我們的其中一位建國元勛拉惹勒南在1972年就已提出新加坡要成為「環球城市」(Global City)的願景。這比普及這個詞的下一位演講者薩森(Saskia Sassen)教授早了整整20年。

拉惹勒南視新加坡為全球經濟體系中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與世界經濟大國並駕齊驅。

在很大程度上,我們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和進取,實現了這一雄心壯志。我們利用地理位置建立了一個貿易中心,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其他戰略性產業——製造業、旅遊業、生物醫學、金融和資訊通信服務、航空和研發。

用一個更現代的比喻來說,我們已經變得像一部這個世界不能沒有的智慧型手機——備有良好的作業系統和現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各種應用。聯絡簿、時間表、聊天群組、音樂和照片都被個人化,並儲存在裡頭。

這就是我們希望繼續向世界提供的功能價值。它足夠強大,以至於你難以放棄新加坡,儘管不是不可能。

擺在我們面前的巨大任務是不斷自我重塑,以保持相關性。作為智慧國,我們已取得長足進展,並且正迅速發展為綠色金融中心。

我們有重塑城市景觀的長期計劃,比如發展巴耶利峇空軍基地即將騰出的土地,以及重新規劃市中心,包括有三個濱海灣大小的南部瀕水地區(Greater Southern Waterfront)。

但我認為,后冠病世界是新加坡自我重塑的最大機遇。

從許多方面來看,這場危機就像一個重置按鈕,迫使我們重新思考如何以更明智、更好的方式處事。例如,后冠病時代的職場應採用結合居家辦公及在辦公室工作的混合模式,更有效率且著重於工作成果,有助人們在生活中取得平衡。

長期以來,「尖峰通勤時間」的概念一直主導著交通基礎設施的規劃和發展。我們若能重新思考這個概念,就可以把交通曲線壓平。

冠病疫情迫使許多遭受重創的實體企業轉向數碼平台。推行居家學習,讓教育體系經歷了另一次「復興」。每個中學生都備有個人學習電子配備,透過數碼平台上課,並自主學習。

在醫療保健方面,我們現在對基層護理的重要性有了更好的認識,比如疫苗接種,以及由遠程醫療輔助的居家康復模式。這可能是基層預防性護理的新開端,是老齡化人口的醫療保健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疫情期間,我們將自己定位為疫苗生產和分發的中心。

應對疫情的過程,考驗我們作為一個城市的耐力。我們順勢而為,從容應對,適應了許多曲折變化。我們沒有試圖關閉每個感染群,但我們勇敢推進,度過了每一波疫情。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賴人民的個人責任和公民意識。

雖然這些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我認為,它有助於我們成為更強大的國民。我希望,這會形成一種新的社會態度,它對不完美更加寬容,坦然接受挫折和失敗,欣賞韌性、堅毅和進取心,甚至是不按傳統方式行事。

作為城市國家的新加坡

儘管我們不是帝國,但卻擁有長安的特點。這是因為我們須確保國家得到有效治理。在新加坡,國人沒得選擇是要住在人員自由流動的城市經濟中心,或生活在寧靜的郊區。

在我們的環球城市之外,也沒有華盛頓特區、坎培拉或巴西利亞這樣的城市。我們只有這座城市。500萬人的所有可能選擇,就在這塊7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新加坡政府必須保衛這座城市,維護法律和秩序。它必須確保所有的基礎設施和服務——從醫療護理、教育和交通,到公用事業和垃圾收集、圖書館和公園——都到位且運作良好。

幸運的是,新加坡的建國一代建立了一個優秀的政府。

這包括國家的各個部門——一個有效的、能把事情做好的行政部門;非政治化的公務員體系;以及一個無畏無私地維護法治的司法系統。它還包括民主體系,如通過自由和公正的選舉形成的國會。

但是,國家事務離不開政治。這裡存在著兩面性。一方面,政治促進了公共討論,使國家的命運最終掌握在人民手中,令權力受到制約,並維持對行政部門的問責。

另一方面,政治出了問題則會使民眾兩極分化,破壞社會穩定。我們最近就看到了很多這類例子。

因此,確保良治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促進善政。政治進程必須是建設性的,有助於彌合分歧,而不是無休止的爭吵和僵局。政治的目標必須是幫助國家找到前進的道路,即使這些決定涉及非常困難的權衡。

這對新加坡尤其重要。我們雖然缺乏資源,幅員狹小,卻能發揮敏捷度、保持一致的目標與行動,以此彌補不足。我們可能很小,但可以快速行動,共同前進。

今天最須要調和的政治分歧是什麼?

工業革命後,在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最大的衝突發生在右派和左派之間:創造財富對分配財富;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幾乎每個國家的政治鬥爭,都在這個關鍵的分歧上。這場意識形態鬥爭書寫了現代歷史。

然而,後全球化和網際網路時代,現代社會面臨了新的矛盾。經濟和收入增長是重要的,也是許多人所渴望的,但也會使社會分化,阻礙社會流動。國際競爭的挑戰和壓力會使人們轉而反對全球化和外國人。資源開採耗盡了我們星球的生命。

換句話說,不平等現象、保護主義和氣候變化,都是當今世界各國及其政府必須努力解決的一些最大問題。

要化解現代社會的矛盾,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一個強大的政府。若非如此,那些艱難卻必要的工作便無法落實,例如減少排放的碳稅、幫助低收入者提升的再分配政策,或是教育、衛生或其他重大公共政策與項目的改革。

我們的政策必須長期貫徹推行,才能彰顯成效。與大國不同的是,我們承擔不起政權頻繁更迭、政策朝令夕改這樣一種政局分裂的代價。

這並不妨礙包含多元意見的有益論述,以及制衡機制的正常運作,這兩者都可以加強國家的健全運作。新加坡的成功取決於我們能否實現這兩個目標。

作為新加坡人

然而,我們內心的傑里科才是新加坡最關鍵的部分。

儘管生活在環球城市,但我們猶如關係密切的部落成員,有著共同的前途和命運。我們須共同努力,為彼此作出犧牲,才能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只是與傑里科的居民不同,我們並非擁有相似起源的自然部落。新加坡是個遠比任何古城都更多元和複雜的社會。

在聯合國擁有一席之地或者能在奧運會用自己的旗幟參賽,並不能成就一個國家。檢驗一個國家含義的試金石,就在我們的誓言——「團結一致」。

這使得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在潛意識層面的長期過程。一個國家的人民須要有共同的經歷,一起經歷考驗和磨難。久而久之,這種團結將形成超越原始部落本能的共同理想,並壓倒加深社會裂痕的力量。

然後,就誕生了某種神奇的現象,它超越了安全,超越了謀生,超越了物質享受——就像一個國家的靈魂。

對於像印度和中國這樣的文明古國來說,國家意識幾乎是第二天性,它已經誕生了幾千年。在歐洲,幾個世紀以來,宗教信仰在形成團結意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利堅合眾國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國家,由個人自由和自由的理想凝聚在一起。

1/2
下一頁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3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2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5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234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208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5643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3933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3762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