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業53年的另一家書店翻修和重新裝潢。(新明日報圖)
老書商透露,有時一個星期有3、4零收入,靠積蓄維持,為了守住對華文書刊的熱忱堅持下去。
《新明日報》過去幾日報道,為配合本周末開始進行的新加坡仲夏夜空大型文藝活動,新加坡視覺藝術家受邀在百勝樓廣場地板作畫。
名為「書城」的畫作原欲呈現書籍從地面滿溢出來的效果以比喻書本再現,卻被部分書商與文藝界人士看成是「書本落入黑洞」或被隨意踐踏,在近年書業經營愈加困難、眾人愈為此憂心之際,認為畫作有失對書本的尊重。

老闆楊善才為了華文書刊守住書店。(新明日報圖) 一周或三四天零收入
記者數度走訪,採訪其中一家書商。其中,現已年過八旬的老書商楊善才指出,書店近年的生意大不如前,自己的書店如今一周內可能有3、4天賣不出一本書,得倒貼經營。
楊善才1982年創辦有40年歷史的老書店店面古樸,書香氣十足。
楊善才憶述,1980年代鼎盛時期,周邊皆為書店,可謂「書香一條街」,單是樓內少說都有30餘家書店,但隨著歲月流失,如今已關剩不到一半。
「過去兩年疫情確實也有些影響,但更主要是時代的變遷,人們閱讀的習慣開始改變了,購書的風氣也大減,實體書實在不易賣,尤其又是中文實體書。」
生意不如前,楊善才也逐漸縮短營業時間。「以前我們會營業到5點,現在我們大概4點左右就關門了。還好店面是我們之前買下的,不用愁租金,但經營下去還是不容易。」
楊善才說,他的書店只賣書,不賣其他文具,也不辦活動,單純為守住對華文書刊的熱忱而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