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隨著越來越多的送餐員飛快地進出商場,再加上安全疏散措施,必須重新審視工作流程和室內交通。
「人們是否需要一直走到第四層或地下室去取食物?如果飯店在不同的位置怎麼辦?」
程教授說,設立一個專門的取餐點是可行的,但這可能會使開發商失去空間和租金收入。不過,也有好處,比如減少人群和擁堵,這可能會「轉化為商業運營中的一些節約」。
一些企業已經開始考慮這個問題。
6月,Grab公司開始在巴耶利峇(Paya Lebar Quarter,PLQ)購物中心試用自主移動機器人,以整合食品訂單並將其帶到一個收集點。
該公司表示,預計這將「從通常的商場導航和收集每個訂單的時間中減去5至15分鐘」。
市建局說:「各機構正在監測這種發展,並將與私營部門合作,為他們提供便利。」
程教授說,為了支持在線食品遞送的熱潮,雲端廚房也將在這個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些廚房專門為外帶或外賣訂單準備食物。
他說,一些餐飲業者可能會考慮縮小商場店鋪的規模,將空間「轉移」到其他地方的雲端廚房,這樣可以更好地應對全島不斷增長的需求。

來源:Lee, Amos. 「Photo by Amos Lee on Unsplash.」 Beautiful Free Images & Pictures, 25 Nov. 2019, unsplash.com/photos/Bq8752j2ctA.
為了應對對雲端廚房日益增長的興趣,市建局告訴CNA,它最近專門為建立這些廚房制定了新的指導方針。
你家附近有更多的配送中心
專家說,如果配送中心或倉庫也開始在更多社區出現,不要感到驚訝。
通常情況下,這些工業開發項目都保持在遠離城市和住宅區的位置。但如果這些中心「更靠近客戶的需求中心」,那就更好了,程教授說。
其中,CPG的洪女士建議在城市地區建立占地面積小的多層倉庫——她指出,美國的西雅圖等城市已經開始這樣做。
她說,你還可以期待在這裡看到更多的「微型實施中心」或社區取貨設施,因為這種方法更環保、更便宜。
這是送貨司機林(Lim)先生喜歡的一個建議。「如果你的車不能接受這麼多的包裹,你就可以把車裡的東西宋完,然後再回到倉庫去拿更多的東西。
「如果你的倉庫在裕廊(Jurong),而你在巴西立(Pasir Ris)送貨,你不能指望司機在中途回來拿更多的東西!」
送貨的獨立道路車
洪女士還提議劃出「送貨專用車道或共享機動車道」,以確保使用可持續送貨交通工具(如電動貨運自行車)的乘客的安全和便利。
在這些路線上設置遮陽設施和休息站,將進一步鼓勵這些交通方式,從而避免「快速車輛交通」的增加。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陳先生補充說,道路空間已經很有限,強迫騎摩托車和自行車的人與大型車輛爭道,「會造成問題」。
他說,一種改變可能是減少汽車或公共汽車的車道數量,可能騰出一條車道給自行車和送貨員。
他補充說,撇開可行性不談,這只是眾多變化中的一個,最終將為未來的道路由自動駕駛車輛代替送貨服務做鋪墊。
城市物流
新加坡大學的劉教授說,新加坡的城市物流系統——或這些貨物的運輸方式——也必須改變,因為目前的情況是「非常分散的」。
他說:「我們有不同的公司為不同的社區提供服務,都在努力爭取業務並進行交付。這是非常不協調和非常未優化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教授推動建立了一個全國性的平台,以協調商場的送貨工作——這個項目被稱為城市送貨合作優化平台,他與有關部門合作進行了這項工作。
但它還沒有完全開始進行,因為在國家層面上「沒有推動協調交付」,他說。 「
要在操作上推出它需要大量的支持。公司將需要合作,政府將需要提供一些激勵措施,以使他們訂閱該系統」。
遙想未來
除了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是另一個正在探索的有前途的前沿領域。
擁有40年規劃經驗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陳先生說,這可能很棘手,因為這需要在空中實施整個交通系統,還有其他問題。
相反,如果他按自己的想法做,在地下便會有一個高速運送網絡,就像未來的「迷你地鐵」。
想像一下,一個由地下輸送管道組成的網絡,每個管道的直徑可達1米,每隔100米或200米就有一個站點。
他將此比作已經在榜鵝(Punggol)等社區推廣的垃圾收集氣動系統。這涉及到地下的一個「真空型」管道網絡。

來源:「Nationwide Locker Network by End-2022; Parcel Collection Points within 250m of ALL HDB HOMES.」 TODAYonline, www.todayonline.com/singapore/nationwide-locker-network-end-2022-people-pick-parcels-within-250m-hdb-homes.
「因此,貨物可以很容易地通過某種傳送帶完成——不一定是在管道系統中被吸走——就像在新加坡各地運行的小型地鐵系統。」
「所以你只要在那裡交貨,並且去一個收集點拿你的東西,就是這樣……我認為這一切都會到來。」陳先生說。
劉教授對未來還有一個建議:例如,為什麼不在主要食品配送平台之間形成一個聯盟?
「他們都在做自己的事情,而且做得很好……但我們必須找到一種方法,鼓勵他們走到一起,共享資源,比如你為東部服務,我為西部服務——由此產生的行程次數將大大減少。」
他指出,航空公司之間的代碼共享是一個例子,說明這將如何發揮作用。但他也承認,鑒於缺乏信任和費用分攤的複雜性等障礙,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
專家們說,新加坡在適應電子商務方面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並補充說,中國等經濟體的送貨基礎設施和系統更加先進。
這一現象本身在那裡也更加成熟。根據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數據,中國將在2021年成為第一個電子商務銷售額超過實體零售額的國家。
相比之下,今年6月,新加坡的網上銷售只占零售總額(不包括汽車)的不到五分之一。
劉教授說,儘管如此,電子商務的興起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並補充說,這也意味著利益相關方有「更多的空間」來共同改善。
同時,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陳先生說,這一現象只是拼圖中的一塊,因為需要駕馭的其他趨勢也包括人口老齡化和環境挑戰。
他敦促說,新加坡擁有在許多領域成為第一的「所有屬性」,包括在創意城市規劃方面,「我們應該這樣做」。
Mark Goh教授補充說:「這關係到我們想在創新的遊戲中走多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