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顧問、研究部主任皮埃爾-奧利維耶 • 古蘭沙(Pierre-Olivier Gourinchas)教授最近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舉行的公開講座上,對於全球經濟何時達到轉折點進行了一場精彩的辯論。他指出,預測轉折點始終是一項「微妙的任務」。
近日,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李嘉誠經濟學教授柯成興教授主持的一場講座上,古蘭沙教授深入探討了塑造全球經濟前景的發展趨勢,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全球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的最新預測。

據古蘭沙教授透露,全球經濟正可能迎來一個轉折點,預計在2023年將觸及增長谷底,之後會逐漸好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約為2.9%,發達經濟體將觸底回升,同時通脹率也將下降。雖然任何預測都存在一定風險,但鑒於世界各地所展現的韌性和應對能力,相較於2021年10月,對2023年的展望更加樂觀。
為應對通脹壓力,全球經濟韌性十足
這種堅韌表現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儘管通脹率上升,但家庭仍能夠保持他們的支出水平。同樣,企業也能夠維持他們的投資水平,這一部分得益於累積的儲備資金和來自疫情支持措施的過剩儲蓄資金。
此外,許多地區的勞動力市場緊張,失業率降至歷史低點。即使面臨供應鏈中斷的挑戰,比如最近因為俄羅斯天然氣輸送中斷引發的「相當嚴重」的能源危機,許多歐洲國家也能夠在政府的支持下,有效地應對這一危機。
儘管基線情景仍存在風險,即對全球經濟所分析假設的一種基本情景有一些不確定性和潛在的困難,但全球經濟也有可能帶來一些超出預期的積極變化。通常情況下,當經濟增長放緩或陷入衰退時,通脹率會下降,但同時失業率也會上升。然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通脹下降速度快而失業率沒有相應上升的情況表明我們可能正處於供應曲線的陡峭階段。因此,由於供應方面的效率提高,生產成本降低,推動通脹下降的同時,就業狀況能夠保持穩定。這種情況下,更快的通脹下降可以在不引起重大失業問題的情況下實現。

然而,對抗通脹的鬥爭尚未告一段落,因為許多國家的核心通貨膨脹仍然遠高於央行的目標。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議各國採取穩健和緊縮的貨幣政策措施,以應對通脹壓力,確保經濟穩定。
助力全球增長復甦,中國經濟開放重啟
古蘭沙教授提到了中國經濟重新開放的「重大新聞」。他表示:「可以說,這種轉變發生得比預期更快,而且稍微缺乏一定程度的控制。」
儘管短期內可能存在一些不穩定因素,但隨著新冠疫情逐漸得到控制,經濟活動和人員流動的快速恢復有望成為現實。這一次的開放重啟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了強大動力,尤其是在亞洲地區,中國和印度兩國合計貢獻了全球增長的50%。

柯成興教授就中國增長中的風險因素引發了一場討論。他強調了中國必須應對的挑戰,包括針對新冠疫情的政策措施仍然存在的不確定性、目前房地產市場的形勢,以及在中國仍然依賴高碳排放產業的情況下實施綠色轉型所存在的擔憂。
古蘭沙教授說,中國的經濟增長長期以來依賴出口貿易作為主要驅動力。儘管中國試圖通過國內需求來推動經濟增長,並將房地產行業視為實現這一目標的一部分,但該行業並未帶來持續增長的效果。
他指出:「目前的問題是,在未來的10年、15年或20年里,中國將採取何種增長模式?如果它不再依賴參與全球經濟並以出口為驅動的貿易網絡,那麼它是否能夠依靠國內增長的動力來實現經濟增長?」
「對於中國未來是否能夠持續保持高水平的生產力增長,人們存在一定的擔憂。」
緩解通脹影響,央行協調收緊貨幣政策
為了應對通脹壓力,各國央行紛紛開始協調收緊貨幣政策,但同時也可能對今年和明年的經濟增長產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貨幣政策的收緊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對經濟活動和物價產生影響。然而,當所有央行同時採取收緊政策時,其效果會更快顯現。這已經影響了大宗商品市場,隨著全球需求下降,能源價格出現下跌的趨勢。

人們對未來經濟前景的信心水平差異也日益顯現,美國和全球的信心保持強勁,而歐洲的信心則較為疲軟。儘管歐洲一直表現出一定的韌性,但其經濟增長預計將會大幅放緩。
地緣經濟分裂危機,探討經濟三大難題
古蘭沙教授進一步討論了與全球經濟相關的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地緣經濟分裂,自從俄烏戰爭爆發以來,這一問題一直備受關注。這導致各國在地緣政治方面出現分歧,並加深了全球經濟秩序中已經存在的裂痕。中美之間緊張的關係以及與回流(Reshoring)、近岸(Nearshoring)和境內轉包(Onshoring)等相關的問題,都是這一趨勢上升的跡象。
作為一個多邊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國家之間因地緣政治而產生的分裂以及可能導致全球經濟秩序重新組織的情況感到憂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在積極研究地緣經濟分裂對國際貿易、技術傳播、移民、資本流動和不確定性的影響途徑。地緣經濟分裂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導致市場的波動性增加,進一步削弱企業和投資者的信心,從而抑制投資意願。此外,由於不確定性的存在,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經濟政策時可能會面臨更多的難題和挑戰,進而可能出現政策錯誤。
古蘭沙教授說道:「當我們考慮地緣經濟分裂問題時,政策錯誤顯得尤為關鍵。雖然一個國家可能會獨立做出完全合理的決策,但如果沒有充分考慮到這些決策可能引發其他國家的報復、惡性循環以及隨之而來的連鎖反應,就有可能導致不良後果。」

第二個問題是低收入國家的債務困境,這個問題涉及到一個公共利益,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來解決。然而,在一個日益地緣政治分裂的世界中,各方分歧重重,這導致了達成協議的空間變得更加有限。
接下來,古蘭沙教授談到了全球經濟中的通脹問題。他指出,通脹受到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全球供應鏈的中斷、能源價格的波動以及因疫情而導致的需求積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在密切監測這些因素對通脹的影響,並致力於提供政策建議和支持,幫助各國制定適當的措施應對通脹,確保經濟增長和穩定的同時控制通脹水平。
避免拖延自食苦果,提出非傳統政策建議
古蘭沙教授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應對各種挑戰時所做的努力和提出政策建議進行了詳細闡述。其中,他提出了一些與傳統觀點相悖的建議。
舉例來說,在滿足國家安全目標的同時,如何保持並維護一個在過去四五十年里為全球帶來巨大生產力增長的綜合全球貿易體系?
雖然回流、近岸和境內轉包的做法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這些並不是最佳的政策選擇。為什麼?首先,各國在自己的生產領域上更加集中,遠超人們的想像。古蘭沙教授表示:「儘管人們經常談論全球供應鏈,但實際情況是很多產品仍然在國內生產。」

與其試圖將關鍵產品的製造過程過度集中在特定地區,不如通過在不同地區建立多個供應鏈節點,進一步分散生產和供應的風險,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在貨幣政策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倡綜合政策框架(IPF),或者說「蒙代爾-弗萊明模型2.0」。
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在市場深度較高且不存在交易障礙的國家中,通常最佳策略是僅僅利用政策利率(即央行利率)和國家貨幣匯率的靈活性來調節經濟。
在其他國家中,政策利率和匯率靈活性仍然具有一定的效用,可以用來調節經濟。然而,如果這些國家存在明顯的經濟摩擦或障礙,這種做法就可能不再是最優解。在與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理論偏離的情況下,政府可以採用額外的工具來調節經濟,包括外匯干預和資本管制等手段。
額外工具的三個應用場景如下:第一是應對流動性較差的外匯市場中的不穩定因素。第二是應對由外匯錯配引起的金融穩定風險。因為當外匯資產和外匯負債之間的錯配導致匯率波動時,可能會對金融穩定性造成負面影響。第三是幫助防止通脹預期脫錨。當通脹預期脫離中央銀行設定的目標範圍或失去穩定時,可能會對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政策工具都不能替代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適當調整的必要性。

最後的建議是,我們應該考慮設定適當高的碳定價,推動各方朝著凈零排放的目標邁進。然而,我們也需要謹慎行事,以避免因此導致能源價格的大幅上漲,從而引發供應方面的衝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採取漸進和可靠的政策制定方式。
他們指出,實施氣候轉型對於經濟產出和通脹的影響非常有限,成本相對較低。然而,他們也強調,儘管存在一定的成本,但與不應對氣候危機所帶來的代價相比,這種成本是相對較小的。
然而,如果我們選擇拖延或者過程變得不確定或延遲,實施所需的成本將會上升。隨著我們推遲設定碳定價的時間越久,為了達到相同的效果,所需的定價將會越高。當碳定價增加時,可能會對相關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將進一步需要央行採取措施來抵消碳定價對價格的影響,以維持經濟的平穩運行。
「因此,這裡傳遞給我們一個明確的信息,即我們正在自我傷害。」古蘭沙教授指出:「如果我們拖延不前,不僅會對氣候轉型造成損害,而且還會自食苦果。」

免責聲明
以上文章基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顧問、研究部主任皮埃爾-奧利維耶 • 古蘭沙(Pierre-Olivier Gourinchas)教授於2023年2月1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公開講座。該講座由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李嘉誠經濟學教授柯成興(Danny Quah)教授主持。值得注意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23年4月11日發布了最新版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簡稱WEO),其中包含了IMF更新的經濟預測和政策建議。
文章來源:LKYSPP,2023年05月15日,星期一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