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雖然自然資源匱乏,卻沒有什麼自然災害,無颱風無地震,遠憂是氣候變遷可能引發的海平面上升,近慮大概是暴雨帶來的水澇問題。作為普通老百姓,平日裡沒有什麼防災意識,公寓偶爾響起警鈴,通常只是豎起耳朵觀察動靜。下載了SGSecure的手機應用,有什麼警報政府會通知,處於「有人罩著不操心」的狀態。
與新加坡相反的是日本。眾所周知,日本是個自然災難多發的國家,難以預警的地震海嘯有著難以估量的殺傷力,日本人累積了豐富的防災經驗,從基礎設施建設到建築設計,時刻備戰無法預測的自然災難,防災意識滲透到生活日常。
日本人在安居落戶後,會去住家附近的神社參拜,不光是信仰問題,也是應對災難的習俗之一。神社存在的歷史久遠,能夠經歷災害生存下來,證實所在地點的安全性,且周圍空間較為寬敞,有利於避難。在沒有電子通訊的年代,家庭成員若是在災難中失散,無法辨識毀壞的住家,通常會到神社尋找親人。
日本社區布置有很多避難救護點,分布在公園、體育場館、學校、社區中心等處,設有防災設施與救護設備,有水井的宅邸標示為「井戶」,作為必要時提供公共水源的所在。區政府為家庭分發標註有區內救災設施和避難路線的地圖,讓大家了解最近的避難救助地點,避免發生不必要的交通混亂。
居家生活時,日本人不會將容易傾倒的家具布置在門窗附近,以確保逃生通道不被阻礙。室內家具電器不能傾倒,特別是體型較大的家具,如果無法固定在牆上或天花板,需要購買相應的支撐件頂住,掛在牆上的物件一定要緊固,不能把畫框掛在床頭,也不能將吊扇掛在床上方,這些都是為了避免地震時的意外傷害。
為了應對災難時可能發生的食物短缺問題,家庭儲備至少三天的生活物資,包括食物、水等,以及避難時需要的電筒、乾電池、收音機、簡單醫藥品之類,如果有嬰幼兒及需要特殊照顧的家人,需要儲備相應物品,這些物資需要放在固定的、容易取用的地點。
因為防災的需求,日本設計出五花八門的商品,民眾養成相應的生活習慣,有著強烈的公共意識,當災難出現時能夠冷靜應對協力互助,這是渺小個體的生存之道。然而,國民防災觀念的建立,必須杜絕僥倖心理,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與教育普及。
冠狀病毒無疑是人類正在共同經歷的災難,誰能想到小小病毒會給世界帶來大大麻煩?惶恐抱怨輕蔑都無助於事,在尋求醫療技術控制病毒的同時,或許也是時候培養國民的防災意識,共同肩負起社會責任,個體多一分自律,群體才能多一分自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