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水供保障得之不易,靠的是持續投入資源以及聚焦研究和開發,因此該國在加強水供韌性的同時,將繼續尋找新方法提高供水效率。
《新明日報》報導,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昨天在裕廊島海水淡化廠開幕儀式上致辭時說,雖然新國擁有「四大水喉」,即蓄水池收集雨水、向馬來西亞買水、生產新生水及淡化海水,但它們各有局限。
收集雨水和進口用水取決於天氣和降雨量,而新加坡土地稀缺,不斷建造蓄水池不是可行的方法。生產新生水及淡化海水雖不受天氣影響,但成本和碳足跡較高。

裕廊島海水淡化廠周日開幕,大士能源(業務發展)助理副總裁吳偉傑(右)向王瑞傑(左2)和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右2)介紹海水淡化廠的設施與運作;左為江漢斌。(李健瑋攝)
大士能源總裁兼總執行長江漢斌在開幕致辭時也說,要在現有基礎設施上建造一座成熟的海水淡化廠,需要創新工程解決方案,例如在海水淡化過程的不同環節創建模塊系統,以及預製反向滲透裝置等設備,以簡化和加快組件過程。
昨天正式開幕的裕廊島海水淡化廠也使用物聯網(IoT)技術驅動智能分析,可在海水淡化廠的眾多壓力容器中探測到薄膜污損,監測反向滲透系統的性能,並進行預測性維修以優化效率和生產率。
此外,王瑞傑指出,在「研究、創新與企業2025」(RIE2025)計劃下,新加坡將繼續在水資源研究的其他方面投入資源,包括開發創新解決方案來減少工業用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