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b 在 2024 年首次實現調整後年度盈利。目前它尚未盈利:這家總部位於新加坡、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科技公司仍然報告整體虧損,但與 2023 年相比已有明顯改善。
但這仍然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該公司的第四季度財務報告不僅僅是一場數字遊戲,它還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在實現持續盈利的道路上放緩後,該公司又恢復了強勁增長。
1. Grab創紀錄業績:EBITDA扭虧為盈,現金流轉正,GMV增長顯著
一項重要成就是集團年度調整後 EBITDA(即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這是行業業績指標)達到創紀錄的 3.13 億新元。這是一個驚人的進步,比去年增加了 3.35 億新元,使其扭虧為盈。
儘管EBITDA被認為是一個不完整指標,但Grab的第二個關鍵指標——調整後的自由現金流在2024年轉正,表明其正在創造真正的價值,並成功將增長轉化為有形的現金流。

Grab 辦公室的檔案照片。 來源:TODAY/Ili Nadhirah Mansor
另一個需要關注的指標是按需商品交易總額 (GMV),無論是送貨還是叫車,GMV 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Grab 面臨的挑戰是從依賴大量補貼轉向基於有機增長和運營效率的模式。綜合報告的指標,它們表明 Grab 的運營改進開始見效,客戶對其戰略反應良好。
2. 東南亞市場競爭激烈
儘管東南亞取得了進展,但市場競爭依然激烈。在出行領域,Grab 成功擊退了 InDrive 和 Maxim 等低成本競爭對手,但競爭壓力依然存在。
Grab在食品配送領域領先,市場份額鞏固。但ShopeeFood在印尼市場份額達18%,有望挑戰其地位。
這些數據強調,即使在 Grab 目前領先的市場,競爭態勢也在不斷演變。
消費者激勵措施對於用戶獲取和留存仍然至關重要,但如果管理不善,可能會侵蝕利潤。這就需要謹慎調整促銷支出,同時保持產品組合,以繼續吸引和滿足多樣化的客戶群。
分級服務讓 Grab 能夠根據客戶支付意願收費,從每個客戶群體中獲取增量價值。該公司報告稱,選擇「節省」和「優先」配送(最低和最高配送費)的用戶數量有所增加。
3. 可能與 GOTO 合併
最近的討論再次引發了人們對Grab與印尼競爭對手GoTo母公司可能合併的猜測。兩家公司都致力於提高盈利能力的環境下,整合可能會簡化運營流程、減少冗餘成本,從而加速實現持續盈利。

來源:GOTO
然而,合併的可能性也伴隨著一系列挑戰。整合具有不同企業文化、戰略和成本結構的公司本身就很複雜。
Grab 和 GoTo 在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等關鍵市場占據強勢地位,這些市場的反壟斷機構非常關注市場集中度。
合併後的實體將擁有高達 80% 至 90% 的市場份額,可能會引發監管擔憂,可能導致強制剝離或運營限制。Grab收購新加坡計程車運營商 Trans-cab 的計劃於 2024 年 7 月被取消。
即使合併,競爭也不太可能完全消失。其他參與者仍保持警惕;如果定價或佣金結構發生不利變化,Shopee、美團或滴滴等其他公司可能會抓住機會擴大市場份額。
4. 為人工智慧顛覆做好準備
另一個挑戰,不僅對於 Grab,而且對於整個平台行業來說,都不可避免地是人工智慧。
Grab管理層指出,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汽車等新興技術可能會影響出行和配送服務,儘管其影響程度尚不確定,但這些投資可以提高運營效率,實現更加個性化的客戶體驗並改進定價策略。
但生態系統中的其他主要參與者也在做同樣的事情。GoTo 去年推出了一款支持 AI 的印尼語語音助手,並與 Nvidia 合作推出了一個專為區域語言設計的大型語言模型生態系統。
中國外賣公司美團表示,該公司將投資「數十億美元」研發人工智慧晶片,並計劃開發自己的人工智慧模型。美團還要求管理人員考慮使用人工智慧從頭開始構建的人工智慧原生產品。
關於這些技術可能對叫車服務行業產生多大顛覆作用的爭論一直存在,其中最突出的是有關它們對西方市場的 Uber 等公司可能產生的影響的討論。
參考資料:
1.https://www.channelnewsasia.com/commentary/grab-profit-growth-merger-goto-ai-southeast-asia-5030266,C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