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透視論壇2024調查》數據,新加坡:
82%接受單身
70%認為結婚為非必要
72%的人認為結婚了,也不一定要生育!

圖源:早報
大家不願生娃的原因,據調查可以歸結為這幾點:養娃太貴,影響事業,也有人就是單純的不想結婚生小孩。

圖源:早報|數據來源:亞洲洲電視台與YouGov2023調查
新加坡總理也「丁克」?
別說平民生育率低,新加坡有名家族、甚至是總理的家庭都也有出現晚年無子、中年未育的情況。
新總理至今還未有子
黃循財宣誓成為新加為總理,很多人都被總理夫人盧澤璐驚艷到了。
大家對黃循財的「家事」,也產生了好奇。

據了解,黃循財共有兩段婚姻。在28歲時與第一任妻子結婚,三年後,他們以性格不合為由離婚,二人沒有孩子。
第二段婚姻,黃循財與盧澤璐結婚,據《海峽時報》報道,他們也沒有孩子。
黃循財是1972年生人,現在也已經51歲了,至今沒有孩子,外界傳言或許有「丁克」打算,但傳言只是傳言,本人還未有回應。
李光耀曾為女兒單身感到頭疼
一般認為,總和生育率為2.1才算達到了生育更替水平,但新加坡新加坡的生育率,卻長時間低於這個水平。↓

對此,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此也非常頭疼!
有媒體報道,在2010年9月,李光耀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提到,新加披生育率太低,有三分之一的男性和女性是單身。
「我女兒是其中之一,我能怎麼辦?」

李光耀的女兒李瑋玲,也有談過幾次戀愛,但是最終都沒有走進婚姻。
有人認為,這跟他的父母有一定的關係,
因為李瑋玲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她非常羨慕父母親的那種愛情。因此推測,如果遇不到,那她寧願選擇獨身。

李光耀一家
說到底,成立家庭後生不生孩子,很大程度取決於夫妻雙方的家庭觀念。
但是對於國家來說,大家都不生孩子怎麼行?
而新加坡政府為了鼓勵大家生育,也是發了各種補貼催生。
新加坡政府狂發生育補貼
新加坡的「催生大法」,不只從生育上發補貼,而是從戀愛開始就有了,之後結婚生子、育兒、到孩子上學,可以說是一條龍補貼!
1、在新加坡談戀愛,政府報銷經費!
在2018年,新加坡政府就推出了Spark Connection,相當於大型相親活動。活動期間,新加坡公民或者PR,只要到註冊就可以領取「免費戀愛補貼」,相當於支付一半的約會開銷。

2、在新加坡生孩子,可優先買組屋!
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曾說「你們儘管生孩子,別怕沒房子住,新加坡有足夠的地!房子不用擔心,都能負擔得起!」
並且,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推出的育兒優先配屋計劃,有孩子可以優先買房!

房屋補貼最高為8萬新幣,圖源:CNA
3、在新加坡生孩子,有錢拿!
新加坡生孩子是有高額補貼的,並且是生的越多補貼越高,具體金額如下(下圖為早前補貼分類示意):

4、在新加坡生孩子,有超長產假/育兒假/陪產假 符合條件的新加坡寶媽有16周的帶薪產假;0-2歲的兒童父母每年最多有12天育兒假,2-7歲的有6天育兒假。
符合條件的在職父親,也可以申請4周的政府津貼陪產假

5、在新加坡生孩子,可以少交稅
不管是不是新加坡人,只要在新加坡工作,就可以申請這些估稅回扣:$4000的合格子女估稅回扣(QCR)和$7500的殘障子女估稅回扣(HCR)

僅示意 圖源:網絡
從以上補貼來看,在新加坡養育孩子似乎並不難。
多項補貼其實已經大大減輕了經濟壓力,但新加坡的生育率並未因此有大幅提振。
尤其是在近幾年,特殊時期的生育率跌破新低。
近2年,本地的生育率連創新低,去年更是首次降到1.0以下!

圖源:早報
2023年新加坡的生育率一度低於1.0,英蘭妮部長在國會上也對此做出解釋:
這是由三個暫時性原因引起的:
1、疫情延後婚期,以致推遲生育計劃;
2、擔心養育孩子的開銷;
3、對成為好家長感到壓力,或難以兼顧家庭和工作。

圖源:8視界
除了不可抗力的因素影響,生育率有時候也受年份屬相影響。
比如,一般情況下很多人都喜歡龍寶寶,再加上今年疫後復甦時期,所以可能今年的新加坡生育率會有小幅上升。
但如果要看長期,對於新加坡來說,提振生育率也是重擔。
新加坡人面臨三大「生育困境」
那些處於適齡生育年齡又不願意生的,正好90年代生人,這代人尤其是女性在成長過程中面臨三大困境,導致他們不願生育。
1)成長於離婚率空前高的時代
仔細看新加坡近些年離婚率會發現,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離婚率暴漲!

隨著這代人的成長,在父母婚姻中察覺到各種問題:
很多家長在沒有考慮好就選擇養一個孩子,之後又因為各種瑣事選擇離婚,這對孩子的成長帶來很不利的因素。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會以父母作反例,在結婚生子這項選擇更為慎重。
2)文化水平高,想要先拼事業
有研究表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終身不育率越高。這句話在很多已開發國家都一一驗證,新加坡也不例外。

僅示意
有人分析,是因為以前女性文化水平不高,事業選擇少,所以大部分會選擇結婚生子做家庭主婦。
但是,隨著水平教育提高後,女性可以選擇事業的情況在會更願意拼事業,等穩定後才考慮生孩子。 也不排除有部分人一等再等,最終決定不要孩子。 比如下邊這位網友就是這樣的情況:
「我要先實現人生夢想」
一開始沒有丁克的打算
直到錯過生育黃金期
身份是新加坡一位公關經理自述:
自己27歲就結婚了,婚後近20年都沒有要小孩。
原本,最初的打算是婚後先完成「人生願望清單」,先到美國生活2年,寫了一本旅遊自傳,之後前往中國台灣修碩士學位。

等這些都完成後已經37歲,錯過了生孩子的黃金期。
與此同時,也因為目睹很多同齡人在事業與家庭間分身乏術,同時覺得自己沒有撫養陪伴孩子的能力。
最終跟丈夫共同決定不要孩子。
3)「恐生」心理及新觀念:不想讓孩子跟著一塊兒卷 還有一部分人沒有那麼強的事業心,在看到政府有這麼多補貼的情況下,也是準備要孩子的。

但是,在生活中看到身邊太多的「卷王」,又開始擔心孩出生後的生活。
跟著卷吧,孩子又累,開銷又大。不跟著卷吧,又擔心孩子大了不夠競爭力,所以左右為難。
有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直言不敢生:
「養孩子又累又卷還費錢」
新「恐生」心理:
卷不贏/躺不平/擺不爛
本地一新移民表示,身邊小孩子很卷了!有寶媽給13月大的孩子請家教。
稍微大點之後進好學校要擠破腦袋,就拿去年舉例,小學甚至出現17%錄取率。

2023年新加坡小一報名情況 好不容易入學,之後的生活也不能放鬆,上學路上都要看書,下課後又是各種興趣補習班,基本沒有休息時間。
這樣下來,孩子累,自己的錢包也要被榨乾了。

這種環境下,沒有足夠的財力和充足的時間,生孩子後「卷不贏、躺不平、又擺不爛」。所以生不生,三思後行。
但說到底,生育觀念因人而異。 很早以前傳統的生育觀念,是把孩子落地了,養大結婚就行,傳宗接代。
現在的生育觀念,孩子落地了,孩子養大成材是一回事。父母自己的生活以及為孩子做出的犧牲,成了當代家庭新的平衡點。



一代一代人下來,現在更多新加坡家長更重視「me time」。
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