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新加坡國會議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就是新加坡人的最低底薪到底得有多少?
記得前兩天地鐵故障的時候,當晚為了回家,有人選擇擠巴士,有人選擇打車回家。
在經歷了下班後疲憊,地鐵車廂受困,巴士站人多,下雨之後,就算打車比平時貴了十幾二十幾新幣,也還是有很多人願意給。
「我媽媽得從westgate坐到大巴窯,她幾乎搭不上車。我是自己到巴士站去接媽媽的。(問她為什麼不打車回)
她說她的薪水本來就一點,打車實在是太貴了。。。我知道我的媽媽是最棒的,但我還是為她心疼。」

但是這部分人並不包括那些本來就低薪的人。
有人在評論區說他媽媽被困在巴士站了回不去,最後是他去接她。問她為什麼不打車。
他媽媽說薪水不多,打車太貴。
當時那個兒子心裡除了心疼,其餘還有憤怒。

來源:st
憤怒什麼呢?
他覺得新加坡應該給這些勤奮工作的老人再多一點照顧,至少薪水不要那麼低,不會心疼到連雨天打的士的錢都不忍還。
而這,就是新加坡的「最低月薪」問題。
新加坡的最低薪資 不是一場叫價拍賣
圍繞著最低薪資保障的問題,現在的國會辯論上明顯劃分了兩個立場。
一個就是在今年以來,一直在倡議要提高最低薪金保障的反對黨工人黨,以畢丹星跟林志蔚為代表。

來源:mothership
他們堅持說,最好能在最短時間內提高最低薪金的水準。
按畢丹星的話來講,就是本地人薪水低於1300新幣實在是「不能接受」。就算是出於「道德要求」考慮都不能。
林志蔚就更直白了,他覺得理想的薪金模式就是把最低工資的標準定在1300新。
而另一邊則是全國職工總會副秘書長許寶琨。

他的主要看法是不同的工作崗位,技能要求是不一樣的。從這點看,並不能給每個行業都指定相同的最低工資標準。
而對於畢丹星提出最低薪1300的出發點(「道德要求」),許寶琨明顯覺得這並不是很能站得住腳。
今天可以提1300作為最低薪資標準,那1500不就代表著更高的道德要求?
以此類推到時候也就會有人覺得底薪調到1700,看起來更加有神聖的道德意義。

在許寶琨看來,提高最低薪資標準,並不能以「道德要求」的名義進行。
因為1700永遠比1500好,1500也比1300好,最低薪資標準,並不是一場叫價拍賣。
其實許寶琨的觀點不無道理。
每個行業跟職位都有相應的技能要求,一口氣強行統一每個行業的最低薪資標準,不一定就是公平。
因為人都是會比較的,不管在哪個薪資水平的階層都是這樣。

行業跟行業之間,技能的要求極大。
讓服務業的人去做製造業技工做的活,沒有專業知識可能做不來。但讓技工去做服務生,難度明顯小於前者。
同一行業內比較,也是有差別的。
比如普通製造業電子廠、加工廠,跟技術崗位如數控工具機,磨床,電梯維修等等這些相比。
底薪一樣就有問題了。

來源:aisanone
甚至還可能會催生這種想法:既然輕活重活,有技術要求沒技術要求底薪都一樣,那為什麼不選輕鬆一點的?
就從這些方面來看,統一最低薪金的標準並不能作為解決民生保障的萬能膏藥貼。
但,民生這塊的的確確是需要關注的。

來源:TCC
在沒有就業入息補助計劃之前,新加坡大概有10萬人每月月薪低過1300。有了補助計劃之後,才將這個人數降到3萬2000人。
所以最低薪金還是很有討論的價值的。也因為保障跟公平都需要,就給這個事情增加了更大難度。
相信這個話題的討論也不會隨隨便便地戛然而止,所以還是看後續怎麼樣發展吧~
網友熱議
最低薪金水平,估計不管放到哪個國家都屬於熱門話題。
本地網友也是各持己見
「低收入的人其實還有其他的補助計劃,可能最低薪金標準可以幫助到一些人,但同樣也會造成失業,只是在給商業加成本,也給政府增加壓力。」

「我認同新加坡人月薪低過1300是不能讓人接受的一件事。那些僱傭外國工人的公司即便是低技術工人包括levy跟宿舍在內也出了2000多新,可能外國工人拿到手的不足1000,但公司僱傭一個外國工人,說到底還是需要2000多新。這樣的話為什麼新加坡人就不能有1300的底薪?」

「1300其實已經非常少了。扣去CPF就剩下1040。如果你單身,身體好,只要照顧好你自己,那麼這個薪水可能綽綽有餘。但如果你有家庭,根本就不夠。」

「我工作的地方確實有一些生產工人是本地安娣,在她們工作十多年後已經五六十歲了月薪還少過1300。」

「這個最低月薪1300到底怎麼來的?難道不應該按照小時來算的嗎?對應這個薪水的最低工時是多少?還是就固定月薪?」

基本上,要求要有最低1300薪資的網友,出發點除了有對標外國工人,另一點就是將心比心,1300能養活一個人,但養不了一個家。
但這也不是可以隨便定斷的事情。
不想要拿低薪,還得看社會的規則。
新加坡VS香港
前邊說到,行業之間的底薪標準是不一樣的。
美容美髮美甲跟按摩師主要靠的是業績,而工廠看的是加班費。

來源:US NEWS
以新加坡電子廠的工資為例,月底薪1000新幣,住房補貼250新幣(平均數)。
加班一小時的薪資待遇是1000(底薪)÷24(工作天數)÷8(小時/天)×1.5≈7.8新幣。
一般工廠加班為2到4個小時。
按最低標準算,一周5天全部加班有78新。
這樣一個月下來:月底薪1000新幣+住房補貼250新幣(平均數)+ 加班費312新幣=1562新幣
至少是在1500以上。(以上數據供參考)

來源:維基百科
拿跟情況類似的香港比較,據維基百科的數據,去年2019年香港的最低月薪為1053.72新幣,對應的工時標準是每周40個小時,一個月160個小時。
這樣算日薪就是52.69新,每天8小時,一小時6.58新。
這樣看來新加坡還好上一點???

來源:Pinterest
基本上,維生是可以,但如果想要更多,就得做得更多。這已經成為一種社會規則。
可能不管在哪個城市大概都是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