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語和馬來語會話課(Conversational Chinese and Malay programme,簡稱CCM)旨在培養學生對異族語言的基本口語能力。(聯合早報)
作者 祥子
自2005年起,新加坡教育部在小學、中學和初級學院開辦非考試非強制的異族口語會話課程,讓非華族學生學習華語、華族學生學習馬來語。
至今15年了,這項用心良苦,用意良好的計劃到底取得什麼效果?是該檢討的時候了。
簡稱CCM(Conversational Chinese and Malay programme)的華語和馬來語會話課程推行至今似乎來到了一個瓶頸,學生人數無法保持健康增長。

啟化小學小五生法莎(左)2019年完成華語會話課,如今能以簡單的華語問候語,向校內食堂的攤販問好。圖為法莎與學校華文科目主任徐燕妮交談。(聯合早報)
根據教育部的最新數據,60%的小學和40%的中學開辦CCM。2015至2019年,每年2萬4500名學生修讀,包括中小學和初院,去年的學生比前年多了約2000人。
從學生人數來看,的確還有多加努力的推動空間。過去10年來的整體趨勢顯示,開辦的學校和修讀的學生已逐漸減少。
如果當局不採取行動,它遲早變成「聊備一格」,名存實亡。
少了壓力,熱度上不去?
這項口語課程無法取得明顯效果,一個基本原因是它沒有在校園內激發起學習火花,它從未成為學生和家長的關注焦點。
這項課程志在「鼓勵」,不想加重學生的學習壓力。也許正因為如此,反而不被學生和家長當一回事,即使參與了,學生可能只是保持五分鐘熱度。
學校也沒有充分重視,參與的學生比例高並不值得學校打廣告。因此,開辦課程的學校沒有顯著增加。
過去15年來,到底有多少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初院,一路參與口語課程,並在日常生活中把握應用機會?
新加坡以華族居多,非華族學生學習華語口語不怕沒有學以致用的機會。而華族學生學習馬來語,也可以在出遊到馬來西亞和印尼時,感受到多懂一種語言的好處。

2010年,菩提小學三年級生在馬來會話課導師帶領下,學唱馬來歌,通過動作學習馬來詞彙。(聯合早報檔案照)
CCM缺乏吸引力,其間原因涉及多個方面,譬如家長對這項課程缺乏了解,既然是非強制性,也就缺乏鼓勵學生學習的動機。
當局除了從課程內容,也應該從社會因素、學生和家長心理層面進行檢討。
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司長王梅鳳回復《聯合早報》的詢問時透露,教育部正在探討如何加強這個課程上課時間的靈活性,讓學生用更長的時間修完一個單元。
加強上課的靈活性,固然可進一步減輕學生的壓力,但其反效果是,學生可能把這個課程當作可有可無,很難堅持下去。
希望文化元素能注入新的生命力
當局決定從明年起,為這項課程增加文化元素,則是比較積極的應對之策。
鼓勵學生學習異族的語言,只要求口語水平,是重實際的做法。
但培養口語能力也不能只是為了在巴剎、咖啡店和異族攤販的溝通。
在異族過年過節時候,上過幾年CCM 的學生,與異族朋友或是鄰居碰面,若還不知道如何說些祝賀的話,那麼,這個校園口語課程的確是一個失敗。
在早期的社會,英語並不普及,華人跟馬來人或是印度人溝通說的是「流利」的巴剎馬來話,而不少非華族也能講一些巴剎福建話,他們都沒有上口語課程也能無師自通。

芽籠士乃小販中心。(海峽時報檔案照)
今天新加坡人的用語習慣已大不一樣,尤其是年輕一代在統一教育源流體制下長大,英語成為異族之間的共同語言,從學校、工作場所到公共空間,英語就能搞定一切,巴剎馬來語、巴剎福建話早已完成它們的歷史功能,只殘留在一些年長者的口頭上。
現在的CCM課程必須明確它的社會目的和功能,它不是讓學生掌握另一種巴剎語言,而是讓學生從口語水平入門, 提升對異族同胞的生活習俗的了解,甚至進一步學習異族文化。
這樣的社會目的性會嚇壞學生和家長,效果適得其反嗎?如果我們怕東怕西,畏手畏腳,就很難跳出傳統思維的框框。
因此,當局有意增加CCM的文化含量,給它注入新的生命力,值得家長給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