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然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新加坡較高的青少年犯罪率。
新加坡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李智陞在由防止青少年犯罪、重犯和改造青年跨部門委員會(NCPR)舉辦的青少年對話研討會上表示:
2018年新加坡大概約有2700名青少年罪犯被捕,但是這個數據和2014年的3100人相比,已經減少了13%。
跨部門委員會(NCPR)由新加坡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內政部和教育部組成,該組織和全國青年輔導與改造委員會密切合作,企圖降低新加坡的青少年犯罪率。
如今,青少年犯罪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吸毒販毒問題成為世界上三大公害。
青少年的年齡界定
在人口學的相關研究中,青少年被界定為15到25周歲的個體。
而在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中,青少年一般被界定為13至25周歲之間的個體。
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極易受環境影響,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犯罪的傾向,最早會在10-12周歲顯示跡象,15-18周歲是實施犯罪行為的高峰年齡。
影響青少年犯罪的因素
家庭結構不完整
I am the title
心理學家表明,存在犯罪問題的青少年個體更多來自那些缺少父親或者母親的破裂家庭。
父母離異導致的家庭結構不完整會對孩子內心造成極大傷害,有些人會通過家庭重組來重新構建完整的家庭,但在這種沒有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家庭中,孩子很可能不會受到重視。

甚至可能被「父母」當成生活的累贅進行打罵,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一旦受到別人挑唆,極有可能走上歪路。
然而有一些孩子家庭結構不完整,但是仍然能夠正常發展,因此家庭結構的問題也不是絕對的。
有學者指出,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往往比家庭結構是否完整重要的多,家庭成員關係的改善,會導致家庭結構對孩子產生的負面作用大大降低。
教養方式的偏差
I am the title
溺愛式教養:採用這種教養方式往往對孩子過於溺愛,對於孩子在日常中表現出來的一些缺點也從不指出,孩子要什麼給什麼,這樣養育出來的孩子會有特彆強的自我意識,自私自利不求上進。
放任式教養:這是另一種極端的教養方式,採用這種方式的父母認為孩子「年齡到了自然就懂事了」,因此不是孩子惹什麼大事了,就對孩子不聞不問,在這種模式下養大的孩子會變得目無法紀,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苛責式教養:採取這種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待孩子非常苛責,日常打罵那是常事,並且非常關心孩子的學業,但是不太注重孩子的身心發展,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性格會變得偏激,也會有一定的心理創傷。
以上三種教育方式都太過偏激,都會導致青少年形成程度不一的行為偏差,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監督的尺度。
關注孩子的學業和行為,同時和孩子一起參加課外娛樂活動,這樣才能大大減少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
父母關係
I am the title
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甚至經常有暴力行為發生,長期造成家庭氣氛緊張,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會越來越孤僻、心裡壓抑,時間久了,家庭衝突在孩子心裡不斷累積,最終會讓孩子無力承受,產生逃避行為,比如:離家出走。
這時,如果受到外部環境的刺激,孩子極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