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路交通一直是新加坡人頗為關心的問題,現在,讓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新加坡過去10年在交通方面有哪些重大變化。
縱觀過去10年,新加坡實現了更為人性化的交通服務體驗,比如,大家可以利用手機或網際網路隨時掌握出行路況、隨時享受叫車上門接送服務、一路順暢地穿過海底高速公路並實時掌握周圍停車場余位信息。這一階段陸路交通發展具有一個顯著特點:無論是私人還是公共運輸工具,都能輕鬆獲取準確的出行信息。所以當地人在交通方面避免了很多彎路,達到了省時省事還省錢的目的。
但是,這一階段的公共運輸發展可謂喜憂參半。新加坡地鐵曾受到載客量超負荷或系統故障頻發等問題的困擾。
為了改善局面,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推出了巴士服務改善計劃,增加巴士線路以改善連通性。而後政府接管了所有公共運輸設施,並對地鐵信號進行改善。緊接著,新加坡成功開通了濱海市區地鐵線和東西線大士延長線。以上舉措大大緩解了當地的載客量超負荷問題。

與此同時,新加坡通過加強對軌道和地鐵的維護,延長了平均故障間隔里程(又稱「平均無故障時間」,即衡量每條地鐵能平均工作多長時間的可靠性指標)。另外,通過提早關閉和延遲開通地鐵線路來增加維護時間,也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地鐵故障的發生。
早在幾年前,網約車服務風靡全球,新加坡也不甘落後,允許Uber、Grab和Gojek進駐市場,為通勤者提供了又一便利選擇。
2013年,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以下簡稱陸交局)發布了《陸路交通總體規劃》,提出致力於實現以人為本的陸路交通,減少對小汽車的依賴。隨後,主動出行方式如步行、騎行一時興起。出於安全考慮,騎行者可以和行人共用人行道。但如果在人行道騎行電動踏板車,則會增加行人風險,所以電動踏板車被禁在人行道上使用。此外,為了保證行人安全,新加坡陸交局專門推出了校區和樂齡安全區(專為長者而設)計劃。
在公路建設方面,新加坡的濱海高速公路是建在填海地段上,與僅130米以外的濱海堤壩平行,旨在加強高速公路網的連通性。
一提到交通費用,新加坡人首先想到的是汽車司機的電子道路收費系統(ERP)和通勤者的公共運輸費用。其實,新加坡設立電子道路收費系統的初衷是為了緩解城市交通擁堵,並不是為了創收。而且,新加坡電子道路收費系統的收費並非「一刀切」,在市區內該項收費相對穩定,一些市區外的電子道路收費則會根據交通擁堵的情況而調整費用,以緩解交通壓力。2010年起,新加坡公交收費使用了按距離計價的系統,並根據每年實際情況來評估票價漲幅,直到2019年底,成人票價才出現明顯上調。
未來出行,路在何方?
2019年,陸交局出台了《新加坡陸路交通規劃2040》,鼓勵選擇「走、騎、搭」(即步行、騎行、搭乘公共運輸)的方式通行新加坡全島。

該規劃提出,希望未來新加坡人減少用私家車,打造更發達的地鐵網絡,並重新設計部分道路為巴士暢行廊道,提供更智能的點播服務和更便捷的自行車道。
目前,新加坡政府已出台相關政策限制私家車的增長,至於新加坡的汽車數量是否會逐年下降還有待觀察。
新時代是否有新變化?
在宣布近7年後,新加坡湯姆森—東海岸線的3個車站於2020年開始運營。經過多年的籌備,新加坡地鐵跨島線的路線也終下定論。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南北高速公路是首條擁有巴士專屬通道的高速公路,目前建設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有人說,南北高速公路大概會是新加坡興建的最後一條高速公路。

另外,當地迅速出台了對單車徑及道路行駛的相關規定,使電動滑板車及電動單車在新加坡再次風靡,成為了主動出行方式的一部分。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新加坡政府還會提供更多適合長者使用的設施,例如行人天橋電梯、室內移動走道等。同時,新一代電子道路收費系統將在所有車輛上安裝車載單元裝置,為駕駛者提供出行信息。
除此之外,路邊傳感器或全球導航系統收集的交通流量、速度和擁堵數據將變得更複雜、應用範圍更廣泛。地鐵站和公交站內的傳感器收集的數據也是如此。利用此類龐大的數據收集和處理系統,可以有針對性地給予人們合適的出行建議。例如:告知司機前路擁堵的情況,並為他規劃最佳的替代路線;如果火車或公共汽車發生故障,可以及時告知乘客其他可行的交通方式。
未來,機器人和人工智慧也有望在交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目前,新加坡開始對無人駕駛汽車進行道路測試,未來有可能在固定的短公交路線上試用,為無人駕駛汽車的未來做好準備,此舉無疑為交通帶來了便利,並減少人們對私家車的依賴。
收費會水漲船高嗎?
由於新加坡目前整體交通狀況仍然可控,它的電子道路收費系統不太可能出現重大調整。但針對長途客運車的新電子道路收費系統會在2020年內推出,為下一步通過調整收費標準緩解交通壓力留有餘地。
另外,新加坡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財政補貼才能全面改善巴士和火車等交通設施。目前,新加坡票價收入落後於運營成本,政府未來5年還需要提供45億新元補貼。有了票價優惠和財政補貼,目前公共運輸工具倒是很受歡迎,但如此大規模的年度補貼能否持續還尚未可知。如果通勤者期望目前的交通服務水平保持不變或有所改善,那麼政府在未來幾年內應該考慮上調票價。
隨著通信技術的進步,未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共享出行、遠程辦公、一周24小時工作制、工作無需坐班等都可能成為現實。到那時,「出行高峰」的概念將被重新定義。交通出行還有更多未知的精彩,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