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登《在華日企"想說離開不容易"》文章,分析了在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供應鏈停滯大環境下,日美雖然日前同時發出將企業撤出中國的聲音,但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會改變,中日兩國經濟合作融合度高,企業在汽車、機械等產業鏈複雜的產品領域中雖然存在競爭關係,但在創新、提高品質和降低成本上依然是共存共榮的互補關係,日企不會輕易或難以離開中國。

日本東芝集團在中國的工廠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表示,美國於5月15日宣布新規,要求使用了美國技術或設計的半導體晶片出口給華為時,即使是在美國國外的廠商也必須得到美國政府的出口許可證。結合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庫洛德提出美企撤離中國的建議可見,美國打擊華為大大超出了經貿範疇。比起庫德洛的發聲,日本政府提出資助日企將其生產基地撤出中國的政策似乎更有影響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供應鏈停滯的大環境下,日美同時發聲將企業撤出中國,一時間引發了強烈反響。
另據日經中文網報道,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後,外資企業的政策紅利在減少,加上中國企業競爭力提升,外資企業對華投資也日益平穩。近年來,在中國國內成本上升和中美貿易摩擦升級情況下,在華日企出於分散供應鏈風險和降低成本的考慮,在疫情前即開始向東協國家轉移。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導致中國生產的工業產品和日用品向日本出口滯後,日本國內的汽車工廠被迫停產,口罩荒也持續了數月。據了解,日本政府於4月7日出台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緊急經濟對策"第Ⅳ部中指出,針對某一國家依存度高的產品和零部件,考慮通過生產基地回歸日本或向東南亞分散來構建強韌的經濟架構。為此,日本政府將對中小企業設備搬遷費提供2/3的補助,大企業則提供1/2的補助。
文章分析說,日本雖有國家安全保障方面的考慮,但該政策的目的在於分散供應鏈風險而非出資鼓勵日企撤出中國。該政策無強制力,雖然日企不會因政府給予補助才大規模撤出中國,但今後中低端產品向東協轉移的步伐將加快,日企在疫情之後會增加中國以外的供應商來規避供給風險。隨著中國製造業成本逐步升高,部分高附加價值且自動化程度比較高的產業回歸日本,勞動密集型產業則遷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東協國家,這也是國際分工的必然趨勢。另外,中國企業的成長以及產品質量迅速提升也使部分日企的產品競爭力下降,不得不退出中國。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於2020年3月份至4月份對華東地區710家日企,華南地區457家日企開展了是否會調整供應鏈的緊急調查。結果顯示,華東地區14%的日企,華南地區15%的日企會作出調整。在中美貿易摩擦和疫情雙重不確定因素影響下,約85%在華日企目前持維持現狀態度。其實,過去五年中考慮縮小或轉移在華業務的日企占在華日企比例一直維持在10%,日本製造業總體來說難以離開中國,但部分低附加價值行業為了提升價格競爭力不得不轉移至東協國家。
目前,在中國常駐日本人約12.4萬人,雖比2013年減少了2.6萬人,但在中國日本商務人士的質量也越來越高,紮根於中國當地,能適應當地環境的人才也在逐步增加。日企人才儲備程度決定了深耕中國市場的可能性。2017年末,在華日企有3.2349萬家,比2015年峰值減少了大約1000家,占海外日企的43%。這個比率遠遠高於第二位的在美日企(8606家)和第三位的在印度日企(2510家)。其中,在華具有一定規模以上的製造業日企約3700家,占日企海外製造業企業總體的20%
文章最後還表示,全球經濟化趨勢不會改變,東亞地區目前是全球製造業網絡的核心,中日之間的產業分工與合作讓兩國產業鏈之間的融合度日益提高。在汽車、機械等產業鏈複雜的產品領域中,中日兩國企業雖然存在競爭,但在創新、提高品質和降低成本方面依然是共存共榮的互補關係。
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國際在線、搜狐網
編輯:覃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