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時報)
作者 倉吉
武漢肺炎確診病例在我國已達13人,讓人增添幾分不安心情。這個非常時期,最需要的是上下一心,理性抗疫,但是,近日來,隨著形勢的惡化,謠言和假消息滿天飛,給目前的局勢添亂。 如網上謠傳兀蘭巴剎附近出現疑似肺炎病例,兀蘭巴剎和地鐵站關閉進行消毒清洗的工作,公眾請避之則吉。當局前日公開闢謠之後,網上朋友圈裡還是繼續收到有關的「好心」提醒,讓人氣炸。
這種現象說明,有些人平日就只是靠手機上或是社交媒體上的信息過活,隨意轉發消息成了生活習慣。
同時,這也說明不少新加坡人還是不了解政府應付這類涉及公共衛生和健康危機的處理手法,輕易相信謠言的人本身就是對政府處理危機的手法缺乏信心,以為政府刻意隱瞞某些事件。像類似病例的數據,政府的信息透明有助於抗疫工作,刻意隱瞞對政府全無好處。
17年前源自廣東的沙斯疫情,新加坡是重災區,238人受感染,33人死亡,死者包括醫護人員。

(網際網路)
那一場從2003年3月1日第一起疑似病患送入陳篤生醫院,直到6月中新加坡被世界衛生組織評估為完全脫離沙斯,歷時3個月的抗疫戰爭給新加坡吸取了慘痛而寶貴的經驗,新加坡首開先例,在機場入境處布置體溫檢測器,區別發高燒的疑似病人。
測溫機器的本來作用就是測體溫而已,當年鄰國的媒體卻故意揶揄新加坡的做法無法檢測出沙斯病人。新加坡的獨特策略不久後在全球推廣,成為今天各國檢查入境外國人身體狀況的標準作業。
沙斯來襲之前,新加坡的小販中心的衛生水平只能說是一般,連洗手盆都沒有,公眾要洗手就得到廁所去,但沙斯肆虐過後,小販中心不同角落設洗手盆方便公眾,已成了小販中心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
醫院和公共設施遍設消毒液瓶子,在電梯口和出入口處方便公眾隨時隨地自我消毒,沙斯疫情教我們要隨時隨地照顧個人衛生。
當年國會內,部長、議員紛紛批評國人平日沒有養成衛生的習慣,林瑞生部長把國人隨地吐痰、擤鼻涕後把手隨處亂抹的醜態說得生動有趣。以前,國人也不習慣身體不適時出門戴上口罩。
17年後的今天,新加坡人的一些個人衛生習慣還是沒有多大的改變,隨地吐痰,小販中心的洗手盆變成了「痰盂」,身體不適依舊不願意戴口罩,沙斯教會了新加坡許多東西,卻也無法顯著提高新加坡人的個人衛生習性。

(新明日報)
沙斯一役,新加坡制定了一套「疾病爆發應對系統」,以綠黃橙紅不同顏色為應對措施分級,現在仍屬黃色級別,並未到危機時刻,但不少人已開始慌張,人云亦云,這是當年沙斯期間所未見。因為當年社交媒體還未面世,人們的消息來自傳統媒體,政府通過媒體公布消息,基本上就能取得安定人心的作用。
對政府處理危機的手法還不放心的國人不妨重溫一下政府以前是怎麼做的。
2003年4月,李光耀夫人因在中央醫院做超聲波檢查時,疑感染沙斯,李及夫人接獲居家隔離令在家隔離。
當年的陳清木議員也不幸染上沙斯,在家隔離,通過視頻對話,參與國會辯論,情緒激動地述說自己染上沙斯之後害怕傳染給家人的恐懼。
當年抗沙斯的一個動作就是人與人之間避免肢體接觸,甚至也不要跟別人握手。當年的國務資政李光耀以身作則,照常接見國賓時也不與人握手。

勤洗手。(網際網路)
抗沙斯期間,當局教人如何「正確的洗手」幾乎成了洗手運動,雖然有點喜劇性,但人們都認真看待,重新學習如何洗手。
今天,網絡時代下,政府抗疫還得同時抗假消息和打擊謠言,幸好抗疫經驗豐富,政府已有一套標準作業程序,為危機的可能到來做好最壞的準備。英國廣播公司當年對新加坡的抗沙斯表現給予高度評價,說新加坡實行的是「世界上最嚴謹的防疫措施」。
應變不驚,遇事不亂,這才是自信心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