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佩戴口罩的男子解封期第二階段在新加坡一家著名寺廟外拜拜。(路透社)
作者 李國豪
到底要多快解封,以及解封到什麼程度,恐怕是每一個和冠病疫情作戰的國家費盡思量的問題。
下面幾個暴發第二波疫情的國家地區,也讓人再度見識冠病疫情的威力。一旦出現鬆懈或某個環節出錯,就有可能前功盡棄。
日本在5月25日在全國範圍解除緊急事態宣言後,逐步解除限制措施,並允許所有行業恢復營業,但疫情很快在6月開始反彈,7月底以來的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也多次破千。
原本疫情已受到控制的香港也因為本土病例爆增,且部分源頭不明而再度收緊限制措施,包括禁止兩人以上聚集,以及強制市民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
另一邊廂,澳大利亞人口第二多的維多利亞州亦暴發了第二波疫情,當地今天新增725宗新病例,是疫情暴發以來的新高。
當地政府從周日(2日)開始實施宵禁,並調派軍隊協助執法。自7月8日開始就已第二度封城的首府墨爾本則從今天起關閉大部分非必要行業。
菲律賓(4日)新增6352起確診病例,創下東南亞疫情暴發以來的最大單日增幅紀錄,同時也是當地六天內五度突破單日新增病例的新高。
原本在6月開始鬆綁限制措施及重啟經濟活動的大馬尼拉地區以及周邊四個省份拉古納、甲米地、黎剎和布拉干已重新進入嚴格封鎖狀態。

軍警在墨爾本一處公園執法,以確保當地居民遵守居家隔離令。(法新社)
新加坡如何避免次波疫情衝擊?
把鏡頭拉回新加坡。
過去一周本地每日新增社區感染病例都維持在個位數。截至(4日)為止,近7天的新增社區病例為每日平均2.1起。
同時,我國政府近日也先後宣布鬆綁數項社交距離措施。其中包括允許本地12個宗教團體從本周五(7日)開始試行讓最多100人同時進行宗教集會及儀式,以及從昨日開始放寬婚宴的賓客人數限制至最多50人。此外,靈堂和葬禮的弔唁人數也從原本的20人增加至30人。
另一方面根據衛生部的說法,占我國確診病例大宗的客工宿舍也預計在8月7日完成所有冠病檢測,在那之後病例數有望向下滑落。

本地所有客工宿舍的客工預料將於本月7日采檢完畢。(國防部)
我國自6月19日開始進入第二階段解封。按照原定計劃,政府將在過程中逐步鬆綁。
目前看來,相關措施已成功將本地社區感染病例控制在低點,但有了上述暴發第二波疫情國家的前車之鑑,本地公衛專家都認為鬆綁的速度不宜過於倉促。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教授告訴《海峽時報》,我國接下來面對的真正考驗是:能否在恢復人們正常生活的同時,依然成功壓制社區感染病例的數量。
張毅穎教授將這個過程形容為對防疫機制的「壓力測試」。
他說,有關當局在執行防疫措施,如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等方面表現良好,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國有本錢加快重新開放的進度。
「鬆綁的過程必須步步為營,這樣我們才能知道有哪些活動是應該重新限制或嚴格監督的。」
他舉例,政府在東海岸公園、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等人群密集的公共空間重新實施部分限制就是一種比較妥當的做法。
「……不是直接放寬限制,而是在鬆綁的同時持續監督。」

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在前個周末一度因人潮過多而關閉。(聯合早報)
國大醫院傳染病科高級顧問醫生戴爾·弗斯爾教授(Dale Fisher)也認同放寬限制措施的決定必須循序漸進的說法。
「抗疫工作就像是一場馬拉松,太快恢復疫情前生活形式的國家都已經付出代價。」
他認為,逐步採取新措施能確保有關當局擁有足夠的時間去審視哪些措施有可能導致感染病例再度回升。
國大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研究)古阿烈副教授(Alex Cook)則認為,目前新加坡之所以能避免第二波疫情的來襲,必須歸功於當局在解封過程中所採取的謹慎態度。
換句話說,謹慎、循序漸進、甚至緩慢的解封過程已是現在進行式,如要確保社區感染保持在低檔,就有必要繼續奉行這一套抗疫思維。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政府和國人在這場抗疫大戰中都有自己該負起的責任。
張毅穎教授提醒,一旦政府實施某個不恰當的政策,或原本立意良善的政策沒有獲得民眾遵守,就有可能導致本地防疫工作出現缺口。
戴爾·弗斯爾教授也警告說,個人的疏失將會導致眾人的努力白費。
因此,為了避免我國遭受第二波疫情的來襲而不得不重新採取更嚴格的病毒阻斷措施,政府的決策及國人的充分合作將是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