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工作人員大大點贊!
新加坡疫情持續發展,面對著每天幾百甚至上千的確診病例,新加坡醫療資源面臨短缺狀況。
而新加坡的第二座「方艙醫院」樟宜展覽中心也於前天開始接收病患,首批50人已經入住。樟宜展覽中心作為社區隔離設施主要接收症狀輕微的初期病患,這些病患多數來自客工宿舍,從醫院轉至社區隔離設施的康復病患也會入住。

那麼這座新的「方艙醫院」的內部到底是什麼樣?又有哪些最新的設備和技術來幫助減少感染呢?
樟宜展覽中心改建「方艙醫院」 設施一應俱全
占地超過四個足球場的樟宜展覽中心正式啟用,室內展廳在六天裡,迅速變成設有2700個床位的病患隔離設施。而一旦戶外設施完工,可再接收多達1700名冠病輕症病患或康復中的患者。

新加坡感染人數不斷上升,增加了醫療資源的壓力,目前有逾萬名病患住在社區隔離設施,人數比4月1日的291人多出超過30倍。
而樟宜展覽中心的投入運用將大大緩解這一壓力,面積達3萬3000平方米的室內展廳有近290個隔間,每個隔間住八到10名病患。而如此大改造的工程卻僅用1天設計,5天完成改建,有200多人進行施工,可為「神速」!

工期雖然短,但是卻沒有影響樟宜展覽中心的施工質量,中心內設施一應俱全,除了2700張床位還有100多個流動衛浴室,曬衣區、戶外休息區等,醫療中心更是標配。
與此同時,場外7萬5000平方米的空地上,目前也正在如火如荼地搭建臨時帳篷,增設額外1700個床位。

此次籌建方艙醫院的部門主要是新加坡戰備軍人協會、知新館、新加坡青年飛行俱樂部等九個與武裝部隊相關機構,新加坡文華東方酒店管理、萊佛士醫療提供醫療和其他服務。
自動送餐機器人 遠程技術保證患者得到精心照顧
有網友看到樟宜會展中心的圖片後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會展中心面積巨大,如何來給住在單個隔離間的患者送餐呢?不要說人手不夠,就是算送餐人員能忙的過來,如何防止感染也是一個重要問題。 而相關部門針對這個難題,採用了智能科技,人類最好的幫手—機器人。

五台名為STrobo Tug的自動送餐機將在一小時內完成送餐工作,每台送餐機可為190多人送餐,可頂替六至八人的工作。
餐飲團隊在隔離區外準備好食物後,只需派大約六名工作人員進入病患隔離區里的壓力室,把餐點放在機器上,機器便可自動送餐。由於病患隔離區的空氣中可能殘留病毒,壓力室可防止隔離區的空氣流入,保障工作人員安全。

送餐問題得到了解決,那麼餐飲質量如何呢?畢竟對於患者來說,增強免疫力的重要一環就是要補充營養。餐飲負責人對此表示: 沒問題!他說餐飲團隊會儘可能滿足病患的口味,每餐都提供孟加拉餐、印度餐、中餐還有素食。齋戒月期間,也會在黎明前多提供一餐。

方艙醫院的工作人員真是用心,儘量滿足不同患者的飲食需求。
吃的問題解決了,那患者還有其他的需要,又如何和會展中心的工作人員來進行交流呢?而要做到這一點,又要依靠高科技。

多項遠程技術將儘可能幫助工作人員通過視訊為病患服務,這當中包括了備有螢幕和輪子的機器人BeamPro。來自新加坡印度人協會的義工,每天早上9時至晚上9時之間,會輪班操控遠程遙控機器人,到病患的隔離間和他們交流,並為他們提供最新的資訊。

有人又要問了,新加坡的患者肯定是來自不同國家,尤其是客工患者,很多人英語水平欠佳,那他們該如何和工作人員溝通呢?
放心吧!因為樟宜會展中心的工作人員也想到了這一點,目前在那裡服務的義工可提供孟加拉語、印地語、馬拉提語、淡米爾語,以及泰盧固語的翻譯服務,協助病患和醫療人員溝通。
周全的設計完善的服務 隔離設施為患者帶來希望
樟宜會展中心方艙醫院籌建方表示,該隔離設施設定的整體設計目標,就是儘可能讓病患感到舒適自在,同時也確保工作人員能有效地提供必要服務。
隔離區內醫療服務的安排、隔間設計、甚至連風向,都經過精密設計,確保病患居住環境舒適,並可在第一時間獲得必要服務。

隔離設施里沒有冷氣,室內溫度維持在28到29攝氏度。對此,設計人員表示,開放式的自然通風系統實際上比較好!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國家傳染中心建議自然通風,允許空氣流通而不是像空調那樣一般上會使用再循環空氣,這樣就有利於感染的控制,

而隔離設施中也設有廁所、淋浴和洗衣設備,供患者使用,這樣就更能保證患者的身心健康。而醫療中心也隨時能夠為產生突髮狀況的患者提供醫療救助。
同時為了確保工作人員的安全,隔離設施分成紅黃綠三區。病患住在紅區,可在區內自由走動,只有穿上防護服的人員可進入。黃區是過境區,綠區則是無需穿防護服人員的工作與休息區。

精心的設計、完善的服務,樟宜會展中心隔離設施不僅幫助患者平穩舒適地度過隔離期,而且也對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祝願患者們早日康復,迎來看見曙光的那一天,加油!
